[发明专利]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既有混凝土结构拔柱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7723.0 | 申请日: | 202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9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富文;王卓琳;张偲严;郑钧雅;田坤;冷予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耿悦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体外 预应力 加固 技术 既有 混凝土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既有混凝土结构拔柱方法,包括:S1、确定既有混凝土结构中待拆的柱构件;S2、制定加固方案并制造加固零件;S3、采用加固零件对待拆的柱构件的相邻侧结构进行加固,其中,所述相邻侧结构包括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和竖直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待拆的柱构件的顶部固定在所述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上,所述竖直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位于所述待拆的柱构件的左右两侧;S4、加固完成后,拆除待拆的柱构件。本发明可以有效地解决加固梁的刚度问题,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同时,本发明还能够实现横向无次梁的预应力加固梁下的柱构件的拆除,提高了体外预应力加固工程的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房屋改造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既有混凝土结构拔柱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结构由于其自身的各种优点被广泛使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形式日新月异,使用者对建筑物的空间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大批柱网尺寸较小的框架结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大空间、高通透、灵活布局的追求,很多业主就提出了将会议室、活动室、大面积办公室中的柱子“拔掉”的诉求。为此,经济合理的托梁拔柱改造技术便应运而生,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物使用空间,同时对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在老旧建筑的改造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综合现有各种的加固方法,体外预应力加固能够很好地满足结构在拔柱前后的变形、承载力、刚度等要求。现有专利中,专利号为ZL201910640469.4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去支撑柱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该方法采用单折线体外预应力筋沿楼板长度方向加固的方式保证梁体和楼板的受力平衡,但采用的预应力筋的加固方法仅对结构的单方向进行了加固。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刚度高、作业效率高的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既有混凝土结构拔柱方法。
一种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既有混凝土结构拔柱方法,包括:
S1、确定既有混凝土结构中待拆的柱构件;
S2、制定加固方案并制造加固零件;
S3、采用加固零件对待拆的柱构件的相邻侧结构进行加固,其中,所述相邻侧结构包括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和竖直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待拆的柱构件的顶部固定在所述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上,所述竖直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位于所述待拆的柱构件的左右两侧;
S4、加固完成后,拆除待拆的柱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加固零件包括预应力束、张拉横梁和转向块,所述加固零件制造完成后,进行分类编号并送至现场,所述预应力束包括横向预应力筋和纵向预应力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包括:
S31、将转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上,并位于待拆的柱构件的左右两侧,两个转向块保持同一方向;
S32、将张拉横梁固定安装在两侧的竖直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上,并使所述张拉横梁的张拉面与横向预应力筋相垂直;
S33、安装横向预应力筋并进行张拉,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分布在所述水平方向待加固混凝土梁的前后两侧;
S34、安装纵向预应力筋并进行张拉,所述纵向预应力筋分布在所述待拆的柱构件的前后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3包括:
S331、将横向预应力筋的一端通过锚具锁紧在一侧的张拉横梁上,横向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从转向块的一端锚固件孔内穿入,采用人工接力方式传递至转向块的另一端,然后,从转向块的另一端锚固件孔内穿出,最后,用手工将横向预应力筋绷直后通过锚具锁紧在另一侧的张拉横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77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