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1405.X | 申请日: | 2022-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0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24 | 分类号: | G08B21/24;G06V40/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付丽丽;袁文婷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识别 眼屏距 警示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揭露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方法,包括:计算在标准眼屏距下目标人脸图片的标准比例系数,并将目标人脸图片及标准比例系数关联后储存至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将待测对象的人脸图片与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中的目标人脸图片进行识别匹配,作为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当实时采集的待测对象的待测人脸图片的人脸像素面积与待测人脸图片的全像素面积的比值小于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时,生成眼屏距的预警信息。本发明还涉及区块链技术,目标人脸图片存储于区块链中。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能够在电子终端设备使用者眼睛与屏幕近距离靠近时,及时给出提醒的有效方案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等电子终端设备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们日常使用电子终端设备的频率和时长日益增多,电子终端设备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视力健康问题,近年来,近视人数比例逐年上升,预防近视,迫在眉睫。造成近视的因素很多,比如近距离用眼、光线、观看时长等等。其中,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电子终端设备屏幕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眼睛与屏幕最适当的距离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最有效方法。目前在电子终端设备使用过程中,保持眼睛与屏幕的最佳距离,需要使用者自我提醒;但是,时间一长,使用者很难一直保持适当的眼睛与屏幕的最佳距离,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能够在电子终端设备使用者眼睛与屏幕近距离靠近时,及时给出提醒的有效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急需提供一种能够在电子终端设备使用者眼睛与屏幕近距离靠近时,及时给出提醒的有效方案等问题。
第一方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在标准眼屏距下目标人脸图片的人脸像素面积与所述目标人脸图片的全像素面积的比值,作为标准比例系数,并将所述目标人脸图片及相对应的标准比例系数关联后储存至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
根据眼屏距警示启动命令,将待测对象的人脸图片与所述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中的目标人脸图片进行识别匹配,从所述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中获取与所述待测对象的人脸图片相匹配的标准比例系数,作为所述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
当实时采集的所述待测对象的待测人脸图片的人脸像素面积与所述待测人脸图片的全像素面积的比值小于所述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时,生成眼屏距的预警信息;
当在预设时间内生成的所述预警信息的数量达到预设警示阈值时,生成眼屏距的警示信息。
第二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眼屏距警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标准比例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在标准眼屏距下目标人脸图片的人脸像素面积与所述目标人脸图片的全像素面积的比值,作为标准比例系数,并将所述目标人脸图片及相对应的标准比例系数关联后储存至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
人脸图片识别匹配模块,用于根据眼屏距警示启动命令,将待测对象的人脸图片与所述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中的目标人脸图片进行识别匹配,从所述预设标准比例系数库中获取与所述待测对象的人脸图片相匹配的标准比例系数,作为所述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当实时采集的所述待测对象的待测人脸图片的人脸像素面积与所述待测人脸图片的全像素面积的比值小于所述待测对象的标准比例系数时,生成眼屏距的预警信息;
警示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当在预设时间内生成的所述预警信息的数量达到预设警示阈值时,生成眼屏距的警示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14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