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8685.7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6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杨明强;梁亚楠;仝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56/00 | 分类号: | H04W56/00;H04W8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射频 组网 同步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入网节点开机以后,设定扫描定时器,主射频发送频点切换原语,调整所有射频器至不同的工作频点中,进行信道扫描;
若在规定的扫描时间内,待入网节点所有频点信道中都未接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则对于未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的节点,判定当前网络环境中尚未建立网络,将网络号设置为本节点ID号,由该节点自行建立网络,成为建网节点并等待其余节点加入;
若在扫描时间内,待入网节点某个射频器接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则通过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器调节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至入网频点,并广播赞助节点ID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入网节点判定当前网络环境中已存在网络,收集扫描时间内接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并选择一个节点作为当前节点的入网赞助节点,入网频点号即为该赞助节点的工作频点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入网节点等待再次收到赞助节点的网络信息,若设定时间内未收到赞助节点信息,则删除赞助节点信息并通过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器调节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至入网频点,并广播赞助节点ID号;若收到赞助节点信息,调节本地时钟信息,与赞助节点网络信息中携带的发送帧号、时隙号保持一致至此,完成数据链路层时钟误差消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发送入网申请消息,记录入网申请消息发送时间,其余射频器保持静默;等待接收赞助节点的入网回复消息,若在规定等待时间内收到入网回复消息,则计算节点间时钟误差并告知物理层进行调整,消除物理层时钟误差;若未收到入网回复消息,则删除赞助节点信息通过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器调节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至入网频点,并广播赞助节点ID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行从射频精同步,所述从射频精同步包括:待入网节点主射频保持静默,从射频发送入网申请消息,记录入网申请消息发送时间;等待接收赞助节点的入网回复消息,若在规定等待时间内收到入网回复消息,则计算节点间时钟误差并告知物理层进行调整,消除物理层时钟误差;若未收到入网回复消息,则删除赞助节点信息并通过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器调节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至入网频点,并广播赞助节点ID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未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的节点,判定当前网络环境中尚未建立网络,将网络号设置为本节点ID号,由该节点自行建立网络,成为建网节点并等待其余节点加入;当有节点加入后,在待入网节点完成入网同步过程后,调整建网节点所有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与待入网节点的从射频器保持一致,并将待入网节点设置为赞助节点,并进行从射频精同步,即可实现建网节点所有射频器间的同步过程。
7.一种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待入网节点开机以后,设定扫描定时器,主射频发送频点切换原语,调整所有射频器至不同的工作频点中,进行信道扫描;
若在规定的扫描时间内,待入网节点所有频点信道中都未接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则对于未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的节点,判定当前网络环境中尚未建立网络,将网络号设置为本节点ID号,由该节点自行建立网络,成为建网节点并等待其余节点加入;
若在扫描时间内,待入网节点某个射频器接收到在网节点的网络信息,则通过待入网节点的主射频器调节从射频器的工作频点至入网频点,并广播赞助节点ID号。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相互通信,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双射频的自组网同步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868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