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65052.9 | 申请日: | 202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6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亮;薛艳怡;付祎帅;苗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D1/08 | 分类号: | B27D1/08;B27K5/00;B27K3/20;B27K3/52;B27K3/36;B27K3/02;B27K3/15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贺小停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材 胶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将木材原料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静置;然后经升温、保温、降温至室温,得到蒸煮原料混合物;向蒸煮原料混合物中分批加入乙二醛溶液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表面预聚化蒸煮原料;将表面预聚化蒸煮原料进行热压成型,即完成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改进传统木材蒸煮工艺,将木材进行轻度蒸煮,并通过将木材表面预聚化的方法,使木材可以通过自身物质反应进行胶合,对于拓宽板材的胶合形式、提高板材的环保价值具有显著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古往今来,木建筑已然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因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其与钢材、混凝土、塑料等相比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如生产成本低、易加工、环保性能好、能耗小、装饰性强等。然而,传统的实木锯材因其截面尺寸和长度受原树木尺寸长度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现代生产生活对于木材的使用要求,所以现在多采用木材胶合板。
当前,板材胶合多利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胶黏剂进行胶合。这样的胶合方式具有生产成本低、胶层耐热性好、耐化学性好等优点,但由于胶黏剂中甲醛含量较高,导致板材在使用过程中会散发甲醛从而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针对以上问题,当前众多研究者尝试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善木材胶合方式,例如通过气膜法降低胶黏剂中游离甲醛的含量,通过高温热处理进行木材的胶合等。然而,目前存在的处理工艺较为复杂,且能耗较高,同时难以在降低甲醛的同时提升胶合木板的力学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通过改进传统木材蒸煮工艺,将木材进行轻度蒸煮,并通过将木材表面预聚化的方法,使木材可以通过自身物质反应进行胶合,对于拓宽板材的胶合形式、提高板材的环保价值具有显著意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材原料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静置;然后在30~40分钟内升温至130~150℃,保温5~10分钟后,降温至室温,得到蒸煮原料混合物;
(2)向蒸煮原料混合物中分批加入乙二醛溶液,第一批加入乙二醛溶液总量的70%~80%,一次搅拌均匀,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使内温均匀升至第一预设温度并进行一次保温,降温至第二预设温度,加入剩余的20%~30%乙二醛溶液,二次搅拌均匀,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内温均匀升至第二预设温度并进行二次保温,然后立即降温至第三预设温度以下,反应结束,得到表面预聚化蒸煮原料;
(3)将表面预聚化蒸煮原料进行热压成型,即完成板材无胶胶合的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木材原料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0.5~0.2),所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将木材原料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1分钟后静置3~5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木材原料为木材单板、木材刨花或木材纤维;所述蒸煮原料混合物为木材单板蒸煮原料混合物、木材刨花蒸煮原料混合物、木材纤维蒸煮原料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对于木材单板蒸煮原料混合物,将木材单板蒸煮原料混合物中分批加入乙二醛溶液;第一批加入乙二醛溶液总量的70%~80%,搅拌10~20分钟,在30~50分钟内使内温均匀升至90~92℃,保温10~20分钟,降温至40~50℃,加入剩余的20%~30%乙二醛溶液,搅拌10~20分钟,在10~20分钟内将内温均匀升至93~95℃,保温30~40分钟,立即降温至50℃以下,反应结束,得到表面预聚化木材单板;
所述的木材单板蒸煮原料混合物与乙二醛溶液的质量比为1:(0.1~0.2);所述的乙二醛溶液的质量浓度为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50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