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固体锂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71174.9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6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杉本拓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 | 分类号: | H01M10/052;H01M10/058;H01M50/533;H01M50/58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锂电池 | ||
提供一种全固体锂电池,能够抑制金属Li在外周端面的爬升造成的短路。一种全固体锂电池,是负极合剂层、固体电解质层和正极合剂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Li吸藏固体,Li吸藏固体具有Li反应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全固体锂电池。
背景技术
由于锂二次电池具有高电压和高能量容量,所以其被用于广泛的领域。作为锂二次电池,一直以来已知液体系电池,但近年来,与具有包含可燃性有机溶剂的电解液的液体系电池相比,具有容易实现安全装置简化的优点的全固体电池正在推进开发。
另一方面,全固体电池由于充放电的反复进行,在负极合剂层中生长金属锂的枝晶,有时其到达正极活性物质层而发生内部短路。针对这种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隔膜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依次层叠的结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金属锂,隔膜层具有关闭层和一层以上的固体电解质层,固体电解质层之一与负极活性物质层邻接,并且,关闭层含有锂离子传导性液体,该锂离子传导性液体与金属锂反应而生成电子绝缘体。专利文献1的锂二次电池,通过将隔膜层设为固体电解质层和关闭层这2层结构,并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侧设置关闭层,由此抑制从负极活性物质层析出的金属Li到达正极活性物质层而短路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53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已知由金属Li从负极合剂层的爬升造成的短路,优先从外周端面发生。因此,抑制金属Li从外周端面的爬升造成的短路很重要。
认为专利文献1的技术具有抑制金属Li从外周端面的爬升造成的短路的效果,但在电池结构上,这样的效果难以维持。例如,当负极活性物质使用具有膨胀收缩性的Si或石墨等的情况下,认为由于长时间的充放电或快速充放电,在关闭层和与其邻接的层之间的间隙如泵那样发挥作用,使被保持在关闭层内部的锂离子传导性液体泄漏到外部。并且,认为在为了降低电阻而以高压约束电池的情况下,这样的漏液会变得更大。而且,认为当锂离子传导性液体泄漏到外部的情况下,短路抑制效果降低,无法发挥当初期待的效果。因此,专利文献1的技术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金属Li在外周端面的爬升造成的短路的全固体锂电池。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之一,本公开提供一种全固体锂电池,其是负极合剂层、固体电解质层和正极合剂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Li吸藏固体,Li吸藏固体具有Li反应性。
在上述全固体锂电池中,负极合剂层、固体电解质层和正极合剂层的外周端面可以在同一面齐平。另外,Li吸藏固体可以配置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外周端面的靠负极合剂层侧。
此外,上述全固体锂电池可以具备负极集电体和正极集电体,负极集电体配置在负极合剂层的与固体电解质层相反侧的表面,正极集电体配置在正极合剂层的与固体电解质层相反侧的表面,负极集电体具备负极集电体极耳,正极集电体具备正极集电体极耳,负极集电体极耳和正极集电体极耳从同一外周端面突出地配置,Li吸藏固体配置在固体电解质层的外周端面中的、配置有负极集电体极耳和正极集电体极耳的外周端面。另外,Li吸藏固体可以遍及固体电解质层的外周端面的周向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全固体锂电池,能够抑制由金属Li从外周端面的爬升造成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从外周端面爬升的金属Li造成的短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全固体锂电池10的截面图。
图3是全固体锂电池10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全固体锂电池10的制造方法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11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