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泥调理及污染物阻控的耦合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9003.9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6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军;吴金亮;李岚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43;C02F11/122;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武汉诚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65 | 代理人: | 刘天钰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理 污染物 耦合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泥调理及污染物阻控的耦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处理的底泥放入反应容器中;(2)配制PAC溶液;(3)复合沸石粉的制备;(4)将PAC溶液和复合沸石粉投加到反应容器中,按PAC固体与底泥干基的质量比为10~20mg/g投加,按复合沸石粉与底泥干基的质量比为0.8~1.2g/g投加,恒速搅拌,充分混合;(6)静置后压滤。该方法在提升底泥脱水性能的同时,吸附底泥在脱水过程中释放的氨氮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泥调理及污染物阻控的耦合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化与工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和人们环保意识缺失导致污染物随意外排,河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随着时间和流体动力学等因素最终富集在河湖底泥中,形成内源污染,环保疏浚被认为是解决内源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但是,环保疏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清淤底泥。
清淤底泥成分复杂、量大、含水率高,并且富含有机质、重金属、多环芳烃以及大量的病原菌、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若不妥善处置,污染物的释放将导致二次污染。底泥深度脱水是底泥减量化的重要手段和资源化的前提,而底泥调理是底泥深度脱水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底泥脱水前需要进行物化方式调理改善其脱水性能,同时找到阻控污染物释放的技术手段。
目前市面上底泥处理剂成分复杂、成本较高,例如专利CN202011086162.3公开了一种用于板框压滤污泥脱水的复合调理剂,该调理剂中包括氧化剂、壳聚糖、沸石粉、无机絮凝剂、去离子水、无机高价阳离子混凝剂、生石灰和无机粉体细骨料,通过无机絮凝剂能够强烈吸附胶体微粒,通过吸附、桥架、交联作用,从而使胶体凝聚。该用于板框压滤污泥脱水的复合调理剂及制备技术,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胶体微粒及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了电位,使胶体微粒由原来的相斥变为相吸,破坏了胶团稳定性。但是该复合调理剂中将无机絮凝剂和沸石粉等一起加入底泥中对底泥进行处理,使得沸石粉直接与底泥中的有机质接触,有机质堵塞沸石粉孔道,降低沸石粉对氨氮的吸附性能;而且成分复杂的复合调理剂处理底泥,易导致其处理后的余泥后续难以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余泥处置难题,而且底泥处理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泥调理及污染物阻控的耦合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聚合氯化铝(PAC)和复合沸石粉来联合调理富含营养物质的底泥,在提升底泥脱水性能的同时,吸附底泥在脱水过程中释放的氨氮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达到优化脱水性能和阻控污染物释放的实际应用效果。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底泥调理及污染物阻控的耦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处理的底泥放入反应容器中;
(2)称取PAC固体配制成浓度为50~100g/L的PAC溶液;
(3)复合沸石粉的制备:称取PAC固体和预先处理的沸石粉混合均匀,按PAC固体与沸石粉的质量比为3~8mg/g混合;
(4)将步骤(2)中制备的PAC溶液以及步骤(3)中制备的复合沸石粉投加到反应容器中,充分混合;
其中PAC溶液的投加量按PAC固体与底泥干基的质量比为10~20mg/g投加;
所述复合沸石粉的投加量按复合沸石粉与底泥干基的质量比为0.8~1.2g/g投加;
(5)静置20~40min后压滤,使泥水分离。
所述步骤(4)中先投加PAC溶液,在300r/min下恒速搅拌3~5min,然后在100r/min下恒速搅拌10~15min,令PAC与底泥颗粒充分混合反应;再投加复合沸石粉,在200r/min下恒速搅拌10~15min,充分混合。
所述步骤(4)中按PAC固体与底泥干基的质量比为12~18mg/g投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9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