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95269.4 | 申请日: | 2022-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管天宇;王龙;张毅;朱传坤;潘正军;常国亮;赵海涛;吴楠;丁怀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23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槽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包括池塘准备、养殖系统的配置、育种放养、水槽养殖、捕捞等步骤。与鳙鱼的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本发明采用水槽循环水养殖鳙鱼,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而且对净化区与水槽养殖区进行了合理利用,鱼种进入水槽养殖区的时间与净化区出鱼时间相近,养殖模式衔接顺畅,且净化区套养多种高价值商品鱼类,养殖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另外,水槽高密度精养,不仅鱼种吃料更集群,降低料比,提升长速,提高产量,还易于捕捞,还可以根据生长情况随时捕大留小,分规格养殖,另外,由于水槽养殖采用循环水系统,鱼长期处于被动运动状态,因此水槽养殖的鳙鱼肉质紧密、口感佳、规格整齐、条形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安全型渔业发展,国家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发文推进绿色健康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池塘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即水槽养殖得到推广应用,此养殖模式的池塘中,设置矩形砖混结构水槽作为养殖区,主养鱼在水槽内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槽前后端分别设有气提水设施以及拦网设施,水槽底部设有集排污设施,池塘作为净化区,主要起净化水质的作用,适当放养免投喂品种、种植水生植物。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增产增效、环境友好、便于管理,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更符合绿色健康养殖理念,是绿色生态水产养殖主推得养殖模式之一。但在生产实践中,鱼种入水槽后需要精细的养殖管理,一旦出现应激情况,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大量死亡,对一些大型鱼类的放养密度也需要进行探索筛选,一旦放养密度过高,鱼种长大后会因放养密度过大出现缺氧、抢食等现象导致鱼体损伤乃至死亡。
鳙鱼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产量占整个商品鱼产量的10%左右,能适应各种水体的养殖,在人工放养的湖泊、池塘、水库中,鳙鱼主要以套养品种投放,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由于鳙鱼通常作为套养品种养殖,因此要高产则需要在大水面进行养殖,而为了推进健康绿色水产养殖发展,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开始“禁肥”,因此鳙鱼的传统养殖模式开始受限。
为了缓解鳙鱼的传统养殖模式对于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的过度依赖,可采用水槽养殖模式,采用水槽高密度养殖,长速快、产量高,可以实现随时捕捞,反季节上市,并且起捕容易,不伤鱼,但鳙鱼的水槽养殖存在以下困难点:①饲料搭配:如果将鳙鱼饵料全部换为配合饲料,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水面无法容纳,会出现抢食、吃料不均的情况,影响鱼体生长及出鱼时规格的整齐度,如果全部施用天然饵料,以追肥来培藻培虫供鳙鱼摄食,那么会减缓鱼种长速,因此需要探索配合饲料与肥料同时施用的投喂新模式,以确保鱼种成活率及长速;②放养规格:投放太小的鱼种则需要将水槽拦网的网目相应减小,影响水槽内的水体交换,投放太大的鱼种又可能会导致养殖后期密度过大,影响鱼种正常生长;③养殖管理:由于鱼种投放入水槽的时间为11月前后,所以面临越冬问题,越冬期间对鱼种的养殖管理要求较高,鱼种几乎不摄食,体质下降,病害易发;④适宜的放养密度和承载量的问题:水槽养殖空间和水体携带能力有限,放养密度越大,承载量越大,长速越慢,反之,若放养密度小,承载量小,产量会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鳙鱼的水槽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准备:在鳙鱼鱼种放养前15-20d,清塘,在鳙鱼鱼种放养前8-12d,进水2-2.5m,施腐熟有机肥;
(2)养殖系统的配置:养殖系统包括池塘和设在池塘外的净化池;所述池塘分为水槽集中养殖区、集污区和净化养殖区,各区面积分别占池塘水体有效面积的5-10%、2-5%和85-93%,各区之间设有拦网,池塘水体的循环流动路径为水槽集中养殖区、集污区、净化养殖区、水槽集中养殖区;所述水槽集中养殖区内设有若干养殖水槽,养殖水槽内设有增氧推水装置,池塘内设有拦水坝,通过增氧推水装置和拦水坝实现池塘内水循环;所述集污区与净化池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师范学院,未经淮阴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952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