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细菌培养的细菌吸取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00311.7 | 申请日: | 202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6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12 | 分类号: | C12M1/1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维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5 | 代理人: | 张和平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细菌 培养 吸取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细菌培养的细菌吸取机构,包括设于培养箱上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底部设有沿径向分布的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底面滑动连接有多个能够闭合所述第一环板的中部区域的扇形板,所述第一环板的顶面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扇形板沿第一环板的径向进行滑动的驱动件,所述扇形板通过所述驱动件产生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本发明能够避免吸管未经消毒就插入培养基内,而且在吸取细菌的过程中能够全程密封,防止培养基内的细菌受到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菌吸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细菌培养的细菌吸取机构。
背景技术
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数量大,种类多,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培养出来细菌后,再从培养基中取出,用于研究、鉴定和应用。在现有技术中,细菌培养大多是在无菌的实验室内进行的,在吸取细菌时,吸管都会进行专门的消毒,然后直接将吸管插入培养基中,从培养基中直接吸取一定量的细菌。但是,在外界环境中,有时也会需要培养细菌,而消毒液不便于随身携带,导致在吸取细菌时,无法及时对吸管进行消毒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细菌培养的细菌吸取机构,该机构在外界环境中使用时,能够及时的对吸管进行消毒处理,而且在吸取细菌的过程中能够全程密封,防止培养基内的细菌受到污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细菌培养的细菌吸取机构,包括设于培养箱上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设于第一套管内;
所述第一套管固定安装在培养箱上,所述第二套管穿过所述第一套管,使得所述第二套管沿所述第一套管进入所述培养箱内部,或者使所述第二套管沿所述第一套管从所述培养箱内抽出;
所述第一套管的底部设有沿径向分布的第一环板,所述第一环板的底面滑动连接有多个能够闭合所述第一环板的中部区域的扇形板,在多个所述扇形板闭合第一环板的中部区域时,多个所述扇形板的顶点相交于第一环板的轴线,所述扇形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半径相适应,所述第一环板的宽度与所述扇形板的长度相适应;
所述第一环板的底面具有与所述扇形板配合的导向机构,使得所述扇形板在第一环板的底面沿第一环板的径向滑动,所述第一环板的顶面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扇形板沿第一环板的径向进行滑动的驱动件,所述扇形板通过所述驱动件产生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状态是扇形板闭合状态,在所述扇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环板的中部区域封闭,并且所述第二套管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环板的上方;
所述第二状态是扇形板打开状态,在所述扇形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环板的中部区域打开,并且所述第二套管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环板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多组分别与各个所述扇形板的两侧适配的导柱,所述导柱与扇形板的移动方向平行;
所述扇形板滑动连接在导柱之间。
可选的,所述导柱与扇形板之间具有限位单元,使得所述扇形板的移动限制在所述导柱上。
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环板顶面的第二环板、设于所述第一环板中且沿第一环板径向分布的第一通槽、以及固定在所述扇形板远离第一环板轴线的一端的驱动柱,所述驱动柱贯穿所述第一通槽,并且驱动柱贯穿第一通槽后与所述第二环板连接,使得所述驱动柱通过第二环板的驱动沿所述第一通槽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环板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环板的顶面,使得所述第二环板可绕第一环板的轴线旋转;
所述第二环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分别与所述驱动柱一一对应,并且所述第二通槽的宽度与驱动柱的直径相适配,使得所述驱动柱恰好穿过所述第二通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00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