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溶胶捕集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05061.6 | 申请日: | 202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2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恒春;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净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3/017 | 分类号: | B03C3/017;B03C3/06;B03C3/78;B03C3/8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万青青 |
地址: | 441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溶胶 捕集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溶胶捕集器,其包括壳体、电式捕集机构和分子筛喷吹机构,其中,电式捕集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壳体内腔中的、由若干个管式沉淀极组成的沉淀极阵,及若干个与沉淀极一一对应设置的丝状电晕极,以及固定设置在壳体顶部的高压供电系统;高压供电系统用于形成电场。分子筛喷吹机能够向壳体的内腔喷吹粉状的分子筛,分子筛能够将电场中的无害带电粒子及气溶胶颗粒吸附捕捉并在电场中荷电,由于分子筛吸附的无害带电粒子及气溶胶颗粒等物质较多,其带有的电荷也较多,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更容易地向管式沉淀极运动,并沉积在管式沉淀极的内壁,提高了对废气中气溶胶等物质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OCs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捕集器。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天空中的云、雾、尘埃,工业上和运输业上用的锅炉和各种发动机里未燃尽的燃料所形成的烟,采矿、采石场磨材和粮食加工时所形成的固体粉尘,人造的掩蔽烟幕和毒烟等都是气溶胶的具体实施例。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由于在实际的大气中没有气溶胶粒子作为云雾的凝结核(或冰核),无法形成雾,所以雾和霾的背后都与气溶胶粒子有关。
气溶胶捕集器能够将废气源(相关行业产生的VOCs源头)中的各种VOCs成分清除98%以上,从而大幅度降低排入大气层中的量。它的主体工作部分是由电晕极阵和沉淀极阵两大部分组成,通过电源转换在两大极阵之间形成高压直流电场,当VOCs或其他如:粉尘、白烟蒸汽、臭气、二噁英、硫化物等废气在通过极间电场时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破坏这些气体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带电粒子,在高压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吸附在沉淀极的表面,同时部分粒子会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小分子气态物质进行安全排放,部分新生成的液态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沉淀极流淌至设备底部经排污口排出。部分沉积在沉淀极上的固态物质则通过设备喷淋洗涤装置进行定期冲洗流落至设备底部经排污口安全排出。
针对VOCs的处理,传统的工艺方法有光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处理、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以及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催化氧化,其中,光催化氧化适用于低浓度(<100mg/m3),单程转化效率低(20%~40%),无选择性氧化,对于大分子、含硫的难降解有机物存在竞争反应,会产生臭氧致使部分地区使用受限;低温等离子处理对于一些易燃易爆废气的处理存在危险性,滤料使用一年后一般呈酸性,废气中VOCs去除效率一般为20%~40%;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适用于处理大风量、低浓度或浓度不稳定的有机废气,用于处理含有高沸点溶剂(沸点高于140℃)的有机废气,废气进入前,需使粉尘浓度小于1mg/m3,温度小于40℃,不含酸性气体和酮类物质等;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催化氧化主要适用于涂料、涂装、印刷、医药等行业产生的中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一般适用于有机物浓度范围在50~1500mg/m3的废气。
可见,针对废气的处理,传统的工艺方法处理的废气种类有限且对于废气的处理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气溶胶捕集器,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工艺方法处理的废气种类有限且对于VOCs的处理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净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净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05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