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反硝化生物高效除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0163.7 | 申请日: | 202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7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明;尹群;陈霖;刘希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任玉岚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污水处理 硝化 生物 高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反硝化生物高效除磷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厌氧区通过外回流调整,控制厌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步骤二、在缺氧区通过内回流点DO浓度的控制及回流量,保障缺氧环境及控制缺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步骤三、靠近好氧池末端设置氨氮控制点,设定内控值,优化总曝气量。本发明中厌氧区工艺参数调整为聚磷菌释磷创造条件,聚磷菌占据优势,生物在厌氧区高效释磷,为后续缺氧区吸磷创造条件;缺氧区工艺参数调整为了生物更好的脱氮吸磷,确保实现高效的脱氮除磷;在好氧区,生物发生同化及硝化反应,控制总曝气量,降低了过曝气的发生,此外交替循环曝气更有利于生物的高效脱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反硝化生物高效除磷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背景下,近年来,市政污水厂生物处理单元脱氮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生物除磷效率还有一定的空间,大部分水厂生物除磷率不足 60%,“碳源竞争理论、加大外回流强化脱氮”的说法和做法较普遍,形成了实际上的“保氮弃磷”模式。工艺控制上“重氮轻磷”导致生物除磷率低,厌氧区基本无释磷,缺氧区和好氧区无吸磷,过度依赖化学除磷。
污水厂处理厂现有生物处理工艺技术控制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厌氧池释磷水平低;(二)缺氧池硝态氮基本没有反硝化除磷现象;(三)好氧池生物脱氮和除磷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看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反硝化生物高效除磷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反硝化生物高效除磷方法,采用AAO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厌氧区通过外回流调整,控制厌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
步骤二、在缺氧区通过内回流点DO浓度的控制及回流量,保障缺氧环境及控制缺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
步骤三、靠近好氧池末端设置氨氮控制点,设定内控值,优化总曝气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厌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1mg/L。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缺氧区末端硝态氮浓度在1~3mg/L范围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步骤一还包括将厌氧区总磷负荷控制在 0.016~0.08gTP/gMLVSS.d范围内,BOD/TP≥12,DO浓度≤0.2mg/L,ORP在 -100~-225mV范围内;优选的,DO浓度为0.1mg/L。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步骤二中缺氧区反硝化负荷控制在 0.08~0.13gTN/gMLVSS.d范围内,DO浓度≤0.2mg/L,ORP在-50~-150mV范围内;优选的,DO浓度为0.1mg/L。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步骤三中靠近好氧池末端沿程75%~85%的区间设置氨氮控制点,设定内控值,上限设为氨氮标准值的45%~55%,下限值设为氨氮标准值的5%~15%,优化总曝气量,避免过曝气的发生;优选的,在靠近好氧池末端沿程80%的区间设置氨氮内控点和内控值,上限设为氨氮标准值的50%,下限值设为氨氮标准值的1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好氧区污泥负荷控制在 0.1~0.25kgCOD/kgMLVSS*d范围内,曝气模式采用交替间歇循环模式,曝气时沿程DO浓度控制在0.5~1.5mg/L范围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步骤三种对内回流比及内回流点DO浓度进行控制;控制内回流在180%-220%范围内,内回流点DO浓度小于0.5mg/L;好氧区的 pH设置在7.0~8.0,污泥浓度MLVSS保持在2000~3000mg/L,污泥龄适宜15~30 天;优选的,内回流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北控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0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