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多节锂电池的电压检测、保护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24163.2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4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清;刘陵刚;游泽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卓锐思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H7/18;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锂电池 电压 检测 保护 电路 | ||
本发明属于电池保护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多节锂电池的电压检测、保护电路,其包括若干个串联的单电池电路和检测主电路,每一个单电池电路均与检测主电路电连接,每一个单电池电路均与保护主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检测主电路、保护主电路均与主控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检测主电路用于检测每一个单电池电路是否存在过压充电,所述的保护主电路用于在一个或多个单电池电路存在过压充电时启动相应的保护电路,所述的检测主电路还用于当保护电路启动时,仅将存在过压充电的单电池电路断开并维持其他单电池电路继续充电;所述的主控制电路用于处理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判断是否存在过压保护还用于启动检测主电路及保护主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多节锂电池的电压检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很多多节锂电池串联充电时进行电压检测并保护的电路,现有技术中的这些电路都是通过分别检测每一个在充电单电池的电压或检测整体电路的电压来确定电池充电是否异常,尤其是需要确定是否有电池充电时正在过压充电,这些电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在确定电路中有电池过压充电时则关闭整个充电回路以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事实上,不同的电池在充电时内阻差异往往比较大,或者由于电池本身之间蓄电能力发生较大的差异性变化,很多时候,个别电池充电时已经过压严重,但是参与串联的其他电池可能还没有蓄电充分,并且这种问题对于一个串联工作的电池组通常是长期存在的,所以,这样对充电或部分电池的寿命都有极大影响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多节锂电池的电压检测、保护电路。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应用于多节锂电池的电压检测、保护电路,包括若干个串联的单电池电路和检测主电路,每一个单电池电路均与检测主电路电连接,每一个单电池电路均与保护主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检测主电路、保护主电路均与主控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检测主电路用于检测每一个单电池电路是否存在过压充电,所述的保护主电路用于在一个或多个单电池电路存在过压充电时启动相应的保护电路,所述的检测主电路还用于当保护电路启动时,仅将存在过压充电的单电池电路断开并维持其他单电池电路继续充电;
所述的主控制电路用于处理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判断是否存在过压保护还用于启动检测主电路及保护主电路。
进一步,所述的检测主电路包括多组电耦接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还包括多个减法器,对于第一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中的第一三极管发射极与第一电池第一个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二电池第二个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电池第二个电极电连接并引出一个第一电源触点,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均在同一个电位串联一个第一配置电阻并引出一个电池选通触点;其中的第一电池两个电极与减法器电连接并引出一个检测触点;
对于第二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中的第一三极管发射极与第二电池第一个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三电池第二个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池第二个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均在同一个电位串联一个第一配置电阻并引出一个电池选通触点;其中的第二电池两个电极与减法器电连接并引出一个检测触点;
对于第三组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其中的第一三极管发射极与第三电池第一个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集电极引出一个第二电源触点;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电池第二个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均在同一个电位串联一个第一配置电阻并引出一个电池选通触点;其中的第三电池两个电极与减法器电连接并引出一个检测触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卓锐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卓锐思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4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