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28630.9 | 申请日: | 202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94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王因翰;范世鹏;王鹏;侯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N3/0442 | 分类号: | G06N3/0442;G06N3/0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范国锋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工智能 无人机 意图 辨识 方法 | ||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无人机意图辨识模型;
S2、采用训练样本库对辨识模型进行训练;
S3、将无人机信息输入训练好的辨识模型中,由辨识模型输出无人机的意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辨识模型为神经网络模型,所述辨识模型的输入为一段时间的无人机及雷达信息,所述辨识模型的输出为无人机意图;
所述无人机及雷达信息包括无人机飞行高度h、速度大小V、速度倾角θ、速度偏角ψ、无人机相对雷达方位角qz、雷达反射面积S、无人机距离雷达距离R、雷达状态fg和雷达电磁辐射强度f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辨识模型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所述隐含层包括门循环单元和反向传播单元,所述门循环单元和反向传播单元并联设置,分别接收输入层的部分输出数据,
所述门循环单元包括多层,每层包含多个GRU神经元;所述反向传播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BP神经网络;
所述输出层用于将门循环单元、反向传播单元的输出结果与意图标签相映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层用于对辨识模型的步长进行设置,将输入辨识模型的数据按步长输出至隐含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层将无人机飞行高度h、速度大小V、速度倾角θ、速度偏角ψ和无人机相对雷达方位角qz数据输出至门循环单元;
所述输入层将雷达反射面积S、无人机距离雷达距离R、雷达状态fg和雷达电磁辐射强度fe数据输出至反向传播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输入层中还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2中,所述训练样本库通过无人机模拟器模拟获得,将地面雷达设置为静止目标,并设置雷达参数,预先设置无人机的意图,使得无人机进行侦查打击、搜索、直接攻击、引诱、电子干扰、运输中的一种任务;
进行仿真模拟,记录仿真中无人机轨迹信息;
进行多次模拟,获得多个不同雷达参数、不同意图下的无人机轨迹信息,将雷达参数、意图、无人机轨迹信息记录为数据集,以辨识模型预设输入步长K为样本长度,将数据集拆分成多个样本,从而形成样本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无人机模拟器中,设置无人机相对于地面雷达的运动模型为:
其中,xA、yA、zA为惯性系下的无人机坐标,θ为无人机速度倾角,ψ为无人机速度偏角,V为无人机速度;
设置无人机速度变化与加速度的关系为:
其中,ay为无人机在x轴加速度,az为无人机在y轴加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无人机加速度满足:
其中,ayc为无人机在x轴的指令加速度、azc为无人机在y轴的指令加速度,τ为无人机一阶惯性时间常数,ayc、azc可由无人机制导律解算获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意图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3中,利用地面雷达对无人机信息进行实时测量,将雷达参数和测量得到的无人机轨迹信息输入训练好的辨识模型中,由辨识模型输出无人机的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863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