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8360.X | 申请日: | 2022-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5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苗瑞春;幸华龙;白飞;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7/33 | 分类号: | C07D307/33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黄丽娟;李静 |
地址: | 0373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制备 内酯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本发明的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采用管道反应器连续地进行羟醛缩合反应、歧化反应和环合反应,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歇性工艺到连续化生产的转变,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工业自动化及产能扩建,而且本发明的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总收率为90%以上,所制备得到的D,L‑泛酰内酯HPLC纯度为99%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D,L-泛酰内酯,即D,L-2-羟基-3,3-二甲基-4-丁内酯,其是制备泛酸钙、泛醇等的重要中间体,泛酸钙是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医药、饲料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等行业中,而泛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不断增加。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美国专利US 4,020,103(1977)等报道了如下方法:以异丁醛和甲醛为原料,先进行羟甲基化,再与氰氢酸或氰化钠进行加氰反应,最后在强酸催化下氰基水解后完成环合反应,形成产物D,L-泛酰内酯。该方法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使用剧毒品氰化钠或氢氰酸,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管理难度大,对工业化设备要求高,且产生大量含氰废水、废渣难以处理,生产企业已逐步开发别的方法。
中国专利文献CN111440133A披露了一种常压还原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以乙醛酸和异丁醛为主要初始原料,在有机碱作用下首先进行缩合反应,再用硼氢化钾或者硼氢化钠进行催化还原,后经强酸催化环合得到D,L-泛酰内酯。该方法的主要弊端是使用的还原剂硼氢化钾、硼氢化钠原料价格太高,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且过程中会分解产生氢气,存在安全风险。
中国专利文献CN106008413B披露了一种D,L-泛酰内酯的合成方法,以乙醛酸和异丁醛为主要初始原料,在有机碱作用下首先进行缩合反应,再用氢气进行加氢催化还原,后经强酸催化环合得到D,L-泛酰内酯。该方法的主要弊端是高压加氢反应属于国家规定的18种高危反应之一,安全风险等级较高,同时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产业化推广。
同时,中国专利文献CN106008413B还在其背景技术公开了如下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以异丁醛和乙醛酸为原料,先进行羟醛缩合,再于强碱和甲醛作用下发生歧化反应、酸化得到2,4-二羟基-3,3-二甲基丁酸,内酯化得到D,L-泛酰内酯。并指出该方法主要缺点是甲醛和氢氧化钠用量大、反应产生的含盐废水多,不利于环境保护。
上述中国专利文献CN111440133A、CN106008413B披露的D,L-泛酰内酯的制备方法,各步反应均是按间歇式反应进行,对于工业化大批量连续化生产而言,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对D,L-泛酰内酯的间歇式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寻求一种工业化的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该方法生产效率高,工艺设计合理,产品品质高,收率高,操作简便,能耗低,易于工业化推广,安全且环保。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该方法生产效率高,工艺设计合理,所制备的D,L-泛酰内酯品质高,收率高,操作简便,能耗低,且易于工业化推广,安全且环保。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将乙醛酸、异丁醛和有机碱(三乙胺或二乙胺)连续引入第一管道反应器中进行羟醛缩合反应,生成2-羟基-3-甲基-3-甲酰基丁酸,得到缩合反应液;将缩合反应液、甲醛和碱液连续引入第二管道反应器中,在pH 11~13.5作用下进行歧化反应,生成泛解酸盐即2,4-二羟基-3,3-二甲基丁酸盐,而后对该反应液进行减压蒸馏以除去低沸物和有机碱;然后,将除去低沸物和有机碱的歧化反应液与酸引入第三管道反应器中,经酸催化环合反应,生成D,L-泛酰内酯,而后环合反应液经有机溶剂萃取、有机萃取层减压蒸馏,得到高纯度的D,L-泛酰内酯。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提供的连续化制备D,L-泛酰内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83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