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39452.X | 申请日: | 2022-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4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郑立军;刘明;鞠浩然;高新勇;何晓红;严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06 | 分类号: | F25B15/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创智卓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4 | 代理人: | 张迪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置 吸收 式热泵 热电 联产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热电联产系统包括汽轮机、加热器、除氧器以及吸收式热泵;汽轮机通过抽汽管道与加热器连通,吸收式热泵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热网回路中的热网回水先输入冷凝器热交换器中,进行第一次加热,而后,经过第一次加热的热网回水输入吸收器热交换器,进行第二次加热,达到热网供水的温度。吸收器抽汽阀和发生器抽汽阀为调节阀,可调节输入吸收器和发生器的蒸汽量;当需要调节供热量时,可直接通过改变吸收器抽汽阀的抽汽量来改变吸收器内溶液的温度,改变从吸收器热交换器中输出的热网供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供热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联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城市化比率增大,城市企业以及居民对供热需求也随之增加。由于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将一部分供热需求由热电厂承担,传统热电厂运行时,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泵的热源,增加热网的供热量;若热负荷增大,一般通过使用更多的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供热,从而满足供热需求,但这样的方式从能量利用的角度上来看,经济性较差,对汽轮机的蒸汽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时,电联产机组末端存在大量做功能力差的蒸汽,其具有一定的再利用潜力,目前的热电联产系统浪费了这些汽轮机的中低品质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对汽轮机的蒸汽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汽轮机、凝汽器、加热器、除氧器以及吸收式热泵;所述汽轮机通过抽汽管道与所述加热器连通,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其中,
所述吸收器与所述发生器连接,所述发生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器热交换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热交换器,所述吸收器通过吸收器抽汽阀与所述抽汽管道连接,所述发生器通过发生器抽汽阀与所述抽汽管道连接,所述吸收器抽汽阀和所述发生器抽汽阀为调节阀;所述冷凝器热交换器和所述吸收器热交换器先后加热热网回路中的热网回水。
优选地,所述热网回路依次穿过所述冷凝器热交换器和所述吸收器热交换器后输出,所述热网回路的进水口与所述冷凝器热交换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吸收器热交换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吸收器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热网回路的出水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生器还包括发生器循环泵和发生器热交换器,所述发生器热交换器的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循环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除氧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生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入口与所述发生器抽汽阀连接,所述换热管路的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循环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换热管路为蛇形或环形。
优选地,所述冷凝器与所述除氧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内的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泵输送回所述除氧器。
优选地,所述吸收器与所述发生器之间连接有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发生器节流阀;所述吸收器的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入口连通,且通过所述溶液热交换器通入所述发生器中,所述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且经所述溶液热交换器后通入吸收器中,所述溶液泵和所述发生器节流阀设置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和所述发生器之间,所述溶液泵用于将浓溶液从所述发生器导向所述吸收器。
优选地,所述吸收式热泵为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方法,采用上述的配置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发生器抽汽阀从所述抽汽管道抽取蒸汽,与所述发生器进行热交换,所述发生器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凝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94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