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节能一体式空气压缩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44014.2 | 申请日: | 202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2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正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孟宝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7/12 | 分类号: | F04B37/12;F04B39/04;F04B39/16;F04B39/06;F25B9/04 |
代理公司: | 安阳金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0 | 代理人: | 王晖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节能 体式 空气压缩机 系统 | ||
高效节能一体式空气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主机,压缩主机产生的油气混合物进入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出油端连接至换热器A、出气端连接至换热器B,换热器A上具有换热工质通道A,换热器B上具有工质通道B,液体工质从换热工质通道A的进口进入、出口流出,换热工质通道A的出口连接至涡流制冷器,涡流制冷器经过能量分离出的低温液态工质进入工质通道B,工质通道B的出口连接在储液罐,经过换热器B换热的空气经过汽水分离器后进入换热器C,换热器C上具有工质通道C,涡流制冷器经过能量分离出的高温过热蒸汽态工质进入工质通道C。本发明能够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是压缩机,特别涉及一种高效节能一体式空气压缩机系统,属于空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空压机行业发展已步入成熟期,市场竞争也日趋白日化。用户从以往只看重空压机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价格。现阶段用户已向空压机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空压机必须节能。这也是国家一项战略举措。空压机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约占据总耗电量的9%,有些工厂甚至高达35%,压缩空气中的节能俨然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现有空压机提出节能方案主要是永磁变频和余热回收,两种方案在市场上都得到一定的推广。虽然余热回收和永磁变频在节能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余热回收在运用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因为地域存在差异性,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且水资源不具优势,导致余热回收在北方市场难以推广;二是在南方虽然存在丰富的水资源,在市场推广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是目前余热回收需要两套独立的系统才能完成。空压机运行系统主要提供热源,余热回收机系统主要通过冷却水与空压机所产生高温高压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这样两套系统不仅占用更多的安装空间,关键之处这套方案余热回收的利用率不高,投入的成本与余热回收利用率不成正比,且成本回收周期过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空气压缩机在节能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节能一体式空气压缩机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高效节能一体式空气压缩机系统,包括压缩主机,压缩主机通过动力装置驱动,压缩主机上连接有油气分离器,压缩主机产生的油气混合物进入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出油端连接至换热器A、出气端连接至换热器B,换热器A上具有换热工质通道A,换热器B上具有工质通道B,液体工质从换热工质通道A的进口进入、出口流出,换热工质通道A的出口连接至涡流制冷器,涡流制冷器经过能量分离出低温液态工质、高温过热蒸汽态工质,其中低温液态工质进入工质通道B,工质通道B的出口连接在储液罐,经过换热器B换热的空气经过汽水分离器后进入换热器C,换热器C上具有工质通道C,涡流制冷器经过能量分离出的高温过热蒸汽态工质进入工质通道C,工质通道C的出口连接至储液罐。
进一步的;储液罐上连接有工质泵,进入工质通道B的液体工质来自工质泵。
进一步的;来自工质泵的液态工质经过换热器A吸热后达到饱和蒸汽态工质。
进一步的;来自涡流制冷器的低温液态工质在换热器B中与来自油气分离器高温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使高温高压空气流出时降温至露点温度。
进一步的;来自涡流制冷器的高温过热蒸汽态工质经过换热器C放热后成为液态工质。
进一步的;工质采用制冷剂R600a。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不仅解决目前空压机余热回收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空压机后处理设备冷干机功能也被本发明高效节能空压机技术所取代。三大独立运行系统(空压机、余热回收机、冷干机)功能变成一体化,原有的空压机换热器、冷干机运行系统、余热回收机系统三大系统全部省去,不仅减少生产成本也大大减少设备安装尺寸,更大提高了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孟宝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孟宝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4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