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50259.6 | 申请日: | 202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7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严鑫;王帅;方金辉;闵紫薇;刘泽宇;曾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073 | 分类号: | H04B1/7073;H04B1/7085;H04L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肖艳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干 直接 序列 信号 同步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包括:对获取的待位同步处理数据进行解扩处理,将解扩后的待位同步处理数据中的每段单符号数据划分为两个半符号数据,根据两个半符号数据各自对应的积分区间确定出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和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根据相干积分结果确定出鉴相误差,并输入位同步环中,将位同步环的输出结果确定为下一个符号积分区间的调整量;重复上述三个操作,调整待位同步处理数据的数据符号的目标积分区间,确认目标积分区间与真实数据符号区间相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任意符号速率的非相干直扩信号的位同步处理,操作简单,降低硬件开发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是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可以根据信息序列与伪随机序列的相干性分为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与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
在传统的相干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中,信息序列与伪随机序列间有严格的相位关系,即每个数据符号对应整周期的伪随机码,在捕获跟踪模块中确定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伪码相位后,数据符号的位置也随之确定,无需通过特殊手段来确定每个符号的积分区间;而对于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由于信息数据速率与码片速率呈非整数倍关系,一个伪码周期可能跨越多个数据符号,这种非相干特性赋予了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信息速率可变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解扩后需要进行位同步的问题,即完成伪码跟踪后,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个数据符号所对应码片的始末位置,以进行符号能量的积累。
现有技术中,对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非相干扩频信号的捕获跟踪上,通过相干积分前的预处理或变换相干积分清零时刻,来消除捕获时伪码周期内数据位跳变的影响,而后利用基于FFT/IFFT的时频域捕获算法计算出正确的码相位与频偏,并进一步完成后续的跟踪。但对于完成伪码跟踪后的位同步环节,现今的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同步技术尚未提出较为系统性的方案,导致数据信号处理结果不够准确,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在完成跟踪处理后未进行位同步处理,导致数据信号处理结果不够准确,用户体验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实现通过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位同步处理,降低硬件开发成本,提高信号处理的准确性以及提升了用户体验为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待位同步处理数据;其中,所述待位同步处理数据是指完成伪码跟踪后的数据;
步骤102:对所述待位同步处理数据进行解扩处理,并将解扩后的所述待位同步处理数据中的每段单符号数据划分为两个半符号数据,根据两个半符号数据各自对应的积分区间确定出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和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
步骤103:根据所述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与所述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确定鉴相误差,将所述鉴相误差输入位同步环中,确定所述位同步环的输出结果为下一个符号积分区间的调整量;
步骤104:重复上述步骤101-步骤103的操作,调整所述待位同步处理数据的数据符号的目标积分区间,确认所述目标积分区间与真实数据符号区间相同。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非相干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位同步方法,所述根据所述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与所述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确定鉴相误差,将所述鉴相误差输入位同步环中,确定所述位同步环的输出结果为下一个符号积分区间的调整量,包括:
获取所述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的模平方以及所述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的模平方;
根据所述超前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的模平方与所述滞后路信号的相干积分结果的模平方,确定鉴相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02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