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1566.6 | 申请日: | 202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5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刚;翟羽佳;李梦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7/10 | 分类号: | H04L67/10;H04L67/51;H04L67/53;H04L67/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杨丹;沈珍珠 |
地址: | 10081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银行 系统 接入 私有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系统及方法,应用于云计算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云上代理模块,包装有传统银行系统的功能接口,对分布式银行系统暴露云上代理功能接口,用于通过所述云上代理功能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通过已包装的传统银行系统的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服务器代理模块,包装有云上微服务接口,对传统银行系统暴露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用于通过已包装的云上微服务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通过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本发明可以实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并完成分布式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的交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时至今日,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具备资源高效聚合与分享、多方协同的特点,它将能够整合银行产业链各方参与者所拥有的面向最终客户的各类服务资源,包括产品、网点服务、客户账户信息等,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实时的服务信息与相应的银行服务。
但传统银行受限于监管、风险等多种因素,上云的过程会更加审慎和漫长,必将长期处于云计算架构和传统架构并存的阶段。如果一个业务流程跨越了两种架构,由于两种架构在应用实现、数据存储等极大的差异性,则必产生数据不一致、业务流程中断、客户体验割裂等问题。
银行系统包括分布式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分布式银行系统采用新型架构,传统银行系统采用传统架构,在传统银行系统的架构下,因客户的借记卡数据与账户数据均存储在同一个集中式数据库中,且由统一的应用程序处理,客户可以在一次交易提交中同时完成开卡、开户、卡户关联。假设该行考虑到风险、实施难度等,先行将分布式银行系统中的借记卡模块上云,其余模块仍保留在传统银行系统,客户首先需要在云计算架构下的借记卡模块中开立借记卡,然后需要在传统银行系统架构的系统中开立账户并进行关联,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开立账户失败,云上的借记卡模块则存在了一个脏数据,因为该卡没有账户与之关联,需要再回到云上进行数据清理。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业务流程发生了中断、对于客户来说需要多次提交来完成,客户体验很差。所以需要一种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方法和装置,来实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并完成分布式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的交互。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系统,用以实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并完成分布式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的交互,该系统包括:
云上代理模块,包装有传统银行系统的功能接口,对分布式银行系统暴露云上代理功能接口,用于通过所述云上代理功能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通过已包装的传统银行系统的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
服务器代理模块,包装有云上微服务接口,对传统银行系统暴露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用于通过已包装的云上微服务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通过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方法,用以实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并完成分布式银行系统和传统银行系统的交互,该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分布式银行系统发送的交互指令后,通过云上代理模块中已包装的传统银行系统的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其中,所述云上代理模块对分布式银行系统暴露云上代理功能接口,并通过所述云上代理功能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
在接收到传统银行系统发送的交互指令后,通过服务器代理模块中已包装的云上微服务接口与分布式银行系统交互,其中,所述服务器代理模块对传统银行系统暴露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并通过所述服务器代理功能接口与传统银行系统交互。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银行系统接入私有云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15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