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3741.5 | 申请日: | 202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3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王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希润弗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18 | 分类号: | C08L27/18;C08L27/16;C08L67/04;C08L71/02;C08K3/26;C08L23/14;C08L23/06;C08L23/08;C08J3/22;C08J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7706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烃 助剂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由含氟聚合物、纳米无机粉末和相容剂制成,含氟聚合物由聚四氟乙烯微粉与氟弹性体的按3‑9:1的重量比组成。本申请利用氟弹性和聚四氟乙烯的润滑性质、聚四氟乙烯微粉的润滑性和结晶消光性,应用于二元聚烯烃消光膜体系,可提高聚烯烃的加工性、得到物理强度高、质地佳的聚烯烃消光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聚烯烃薄膜,尤其是聚乙烯薄膜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领域。在食品、礼品等包装以及精装书本的表面,为了营造高档而典雅的氛围,要求该薄膜的光泽度和雾度在一定的范围值内,应其需求,市面上产生了具有低光泽高雾度漫反射消光效果的薄膜。
根据制品表面光泽度和雾度的不同,包括用膜可以用分为光泽、亚光和消光制品三类:光泽度大于70%的称为光泽品,光泽度小于15%的称为消光制品,其余统归为亚光制品。
消光膜是一种低光泽高雾度、呈漫反射消光效果的包装用膜,薄膜表面类似纸面具有非常低的光泽、反射光弱而柔和,表面光泽度低于15%、雾度在70%以上,具有手感舒适、外观宁静典雅,印刷时色彩能逼真再现等诸多优点,有类纸包装膜或自然光光泽膜之称。
生产消光膜通过使用消光母粒或半消光母料,原理包括无机消光和有机消光,有机消光是采用不相容的PP和PE形成共混结晶体系而起到消光作用。目前市面上的半消光母料大多采用二元无规聚丙烯共聚物或三元无规聚丙烯共聚物。三元无规聚丙烯共聚物容易使薄膜在纵向拉伸过程中发生粘辊现象,而二元聚丙烯共聚物制备的半消光母料分散性差。有机消光体系中,两种结晶度具有差异的聚合物在连续生产中,易析出并积累在模具表面,造成模口堵塞,薄膜的表面质量、机械强度降低。无机消光是通过添加一定粒径大小的无机添加剂,以在薄膜膜内形成不透光的分散微粒,从而生成微小凸面和散射光点。但无机消光的通常存在着无机粉体对聚烯烃的表面亲和笥不佳、分散不均匀,从而降低薄膜体系的拉伸强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聚烯烃膜的消光性能并提高其机械强度的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包括100份的含氟聚合物、2-10份纳米无机粉末和1-100份相容剂;其中,含氟聚合物由聚四氟乙烯微粉与氟弹性体的按3-9: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相容剂为熔点为55-80℃的聚合物;所述聚四氟乙烯微粉的粒径为1-8μm;所述无机粉末的粒径为50-250nm。
本发明提供的聚烯烃用助剂组合物,通过利用氟弹性体和聚四氟乙烯微粉的双重润滑使用,尤其是氟弹性体易迁移到金属铸模表面以起到润滑使用,有效减少在聚烯烃体系中的结晶性能差异造成的晶点缺陷等问题,也有效减少了无机粉末的不相容造成的分散不均、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该组合物中无机粉末的存在能有效降低氟弹性体的粘连,提高含氟聚合物的分散性。
进一步地,相容剂能有效地提高聚烯烃的加工速率,改善聚四氟乙烯微粉、无机粉末在聚烯烃体系中的分散性能,提高PE/PP膜或PE/PP丝的整体质量。
具体地,上述相容剂为聚己内酯和/或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这类相容剂与聚烯烃体系具有非常好的相容性,能提高尤其是二元或三元聚烯烃的熔体稳定性,这些相容剂的熔点为55-80℃,可以提高聚烯烃的加工产量。
进一步地,所述氟弹性体为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优选地,该氟弹性体的门尼粘度为10-60。在该门尼粘度范围内的氟弹性体具有较佳的流变性能,优选的为10-20门尼粘度,有助于减少二元或三元聚烯烃薄膜或拉丝的结晶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希润弗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省希润弗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3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