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斑节对虾自动化养殖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57219.4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1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姜松;周发林;江世贵;杨其彬;黄建华;李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59 |
代理公司: | 佛山粤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3 | 代理人: | 耿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自动化 养殖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斑节对虾自动化养殖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养殖箱,所述养殖箱内设置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养殖箱分隔为溶氧区与生活区;所述溶氧区内设置有至少一组导流撞击组件,所述至少一组导流撞击组件包括第一导流叶轮与第二导流叶轮,所述第一导流叶轮与第二导流叶轮相对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溶氧区的内壁上;所述养殖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组供氧组件,所述至少一组供氧组件包括第一喷头与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与第二喷头相对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溶氧区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喷头与所述第一导流叶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喷头与所述第二导流叶轮同轴设置,能够根据水体环境条件自动的供氧,实现了智能自动化养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斑节对虾自动化养殖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是我国传统养殖海水虾类品种,具有个体大、适盐性广、抗病能力强、可食比例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斑节对虾是我国第二大海水养殖对虾类品种,其产量仅次于南美白对虾。在高密度、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斑节对虾过程中,水质条件控制和溶解氧等物理条件因子控制是制约斑节对虾养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亟需发明一种自动化养殖装置与控制方法,以提高斑节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及养殖企业的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斑节对虾自动化养殖装置及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斑节对虾自动化养殖装置,包括养殖箱;
所述养殖箱内设置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养殖箱分隔为溶氧区与生活区;
所述溶氧区内设置有至少一组导流撞击组件,所述至少一组导流撞击组件包括第一导流叶轮与第二导流叶轮,所述第一导流叶轮与第二导流叶轮相对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溶氧区的内壁上;
所述养殖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组供氧组件,所述至少一组供氧组件包括第一喷头与第二喷头,所述第一喷头与第二喷头相对称的固定安装在所述溶氧区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喷头与所述第一导流叶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喷头与所述第二导流叶轮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叶轮与第二导流叶轮结构相同,包括固定杆、固定架、导流筒、导流叶片以及导流电机,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溶氧区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与导流电机均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导流叶片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叶片设置在所述导流筒内部。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上设置有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导流叶片的旋转速度。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间隔板上阵列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底部配合连接有导流斗,所述导流斗呈漏斗状,且其较大口径的一端与所述导流孔相接,较小口径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溶氧区内部,所述导流斗上设置有震动电机。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生活区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二组监测机构,至少两组所述监测机构包括导轨电机,所述导轨电机的输出端配合连接有螺纹丝杆,所述螺纹丝杆上配合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固定连接有摄像机;所述螺纹丝杆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第二传感器,若干个所述第二传感器间通讯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摄像机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生活区内设置有第三传感器与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生活区内氧气浓度信息;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生活区内水温信息。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供氧组件还包括第一氧气储存罐与第二氧气储存罐,所述第一氧气储存罐与第一喷头通过第一供气管相连,所述第二氧气储存罐与第二喷头通过第二供气管相接,所述第一供气管与第二供气管上均设置有抽气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7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