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加样组件进行检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61160.6 | 申请日: | 2022-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49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王伟权;黄志刚;王秀柱;郝进学;岳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10 | 分类号: | G01N35/10;G01N33/80 |
代理公司: | 重庆恩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63 | 代理人: | 兰渝宏;熊传亚 |
地址: | 30046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组件 进行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样卡及加样组件,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二、三加样孔,且上述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本体第一表面;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二、三、四分样通道,第一、二分样通道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加样孔相通,第三、四分样通道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三加样孔相通;间隔设置在本体内的第一混合池和第二混合池,其中,每个第一混合池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分样通道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三分样通道第二端相通;每个第二混合池分别与相应的第二分样通道第二端、相应的第四分样通道第二端相通;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且该第一连通通道间隔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本发明的加样卡及加样组件操作简单,避免了交叉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样卡以及加样组件。
背景技术
输血是临床上的常用的医疗手段之一,若输血时血型不匹配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十分重要,凝胶微柱法是常用的血型鉴定手段之一。但现有的凝胶微柱卡存在以下问题:
各种检测卡(如血型检测卡)经常采用软性薄膜材料(如铝箔,塑料膜)对其中的填充物(如各种试剂和/或凝胶微球)进行密封。使用时,需要撕掉或者刺破这层密封膜,之后才能对检测卡进行加样。例如,传统的血型卡使用前需使用打孔器进行打孔,这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对于包括多个微柱(即反应腔)的血型卡来说,每个血型卡需要进行多次加样,操作繁琐,也难以保证精确等量加样。另外,随着各种试剂卡的小型化,在试剂卡上的加样口内径仅1-2mm或更小时,人工手动加样也难以进行。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微柱凝胶卡操作复杂,且对操作规范性要求较高,因此在使用微柱凝胶卡前,通常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柱凝胶法的在血型检测领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同时,在现有技术的反定型加样中,检测试剂(例如,反定细胞A和反定细胞B)和待测样本(例如,血浆)需要分两步操作,例如,先加入检测试剂,然后加入待测样本,这样的分步操作不利于检测效率的提升。若是需要进行多人份加样,加样次数非常频繁,且在人工加样时,容易造成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定型加样卡,以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且进一步地简化操作流程,有利于加样与检测的自动化。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流控加样卡,包括:
本体;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加样孔、至少一个第二加样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加样孔,且第一、二、三加样孔的加样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二分样通道、至少一个第三分样通道和至少一个第四分样通道,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加样孔相连通;
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混合池和至少一个第二混合池,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混合池分别与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每个所述第二混合池分别与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分样通道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一、二混合池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通道,且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间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穿刺的尖末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二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三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和/或,所述第四分样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德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11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