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3913.7 | 申请日: | 202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9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刘昊;郭祥富;毛万登;范敏;王磊;贺翔;田杨阳;郭志民;冯楚瑞;赵健;袁少光;耿俊成;张小斐;马斌;魏小钊;孟鑫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30 | 分类号: | H04W4/30;H04W24/08;H04W8/18;H04W12/06;H04L6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王萍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智能 融合 终端 边缘 计算 承载 能力 测试 方法 系统 | ||
1.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智能融合终端中安装测试模块和业务功能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和业务功能模块的交互工作,测试出三个指标: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工作状态;交互工作包括:话题发布和话题订阅;
步骤2,测试模块接收到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和工作状态后,智能融合终端的传输层以无线通信方式实现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的连接,然后基于MQTT协议将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工作状态上传到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进行存储;
步骤3,安卓客户端通过MQTT协议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4,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接收并存储来自智能融合终端传输层的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工作状态,并下发给安卓客户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
所述业务功能模块包括:并发用户数功能模块、响应时间功能模块和工作状态功能模块;其中,并发用户数功能模块和响应时间功能模块,均用于对智能融合终端的硬件能力和边缘计算能力进行测试;工作状态功能模块,用于对智能融合终端的承载能力进行测试;
所述测试模块用于发布测试主题,与业务功能模块交互,接收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和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并发用户数表示在同一时段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进行了交互的在线用户数量;
响应时间表示从用户发出请求到得到回应所需的时间;
工作状态表示测试模块和业务功能模块能否正常运行,若测试模块能够正常订阅业务功能模块发布的话题,则工作状态的取值为1,否则工作状态的取值为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并发用户数的测试方法为:由测试模块发布主题为CL1、CL2、CL3的话题模拟在线用户,由并发用户数功能模块订阅主题为CL1、CL2、CL3的话题,选择主题为CL1、CL2、CL3的话题的最大订阅数作为并发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功能模块发布主题为cl的话题以实现将并发用户数传输给测试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响应时间的测试方法为:由测试模块发布主题为RT1的话题,响应时间功能模块对主题为RT1的话题进行订阅后开始计算999999的阶乘以得到计算时间然后用计算时间模拟响应时间,响应时间功能模块发布主题为rt的话题以实现将响应时间传输给测试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工作状态的测试方法为:由测试模块发布主题为WC1的话题,工作状态功能模块对主题为WC1的话题进行订阅后,由工作状态功能模块发布主题为wc的话题,若测试模块能够订阅工作状态功能模块发布的主题为wc的话题,则工作状态值为1,否则为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当传输数据不大于100KB或者传输速度要求值不大于250Kbps时,智能融合终端的传输层使用NB-IoT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进行连接;
当传输数据大于100KB或者传输速度要求值大于250Kbps时,智能融合终端的传输层使用4G与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向智能融合终端的边缘计算与承载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工作状态以JSON格式发布到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重庆大学,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391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