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形成的环路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7340.5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6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郭春生;李华杰;刘淼;杨珺博;候蕊;马军;薛丽红;李蒸;韩卓晟;逯晓康;杨沛东;刘百川;于永升;姜鲲;周晓雨;周志龙;黑吉芳;李宝瑞;李可;年显勃;张元坤;李文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4 |
代理公司: | 青岛仟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9 | 代理人: | 赵艳红 |
地址: | 264209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形成 环路 热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形成的环路热管,包括上板、中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是一体化结构,所述上板包括蒸发器上板、冷凝器上板、上板汽相管路及上板液相管路,所述下板包括蒸发器下板、冷凝器下板、下板汽相管路及下板液相管路,所述中板是蒸发器的中板,中板的下面包括液相入口、储液槽、微通道、液相通道,中板上面包括蒸汽槽道和气体缓冲腔,上板、中板和下板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热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环路热管,蒸发器下板、冷凝器下板、汽相管道下板、液相管道下板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四者底面在同一个平面,设计在同一个板上,集成效果好,加工难度降低;蒸发器上板、冷凝器上板、汽相管道上板、液相管道上板采用了集成化设计,四者地面在同一个平面,设计在同一个板上,集成效果好,加工难度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形成的环路热管,属于F28D15/02的热管领域。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源自美国,具有近60年的历史,它充分利用了两相工质流热传导原理,具有热阻小、传热性能优良、散热效率高等优点。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两相传热设备,具有高传热性能、远距离传输热量、优良的控温特性和管路的可任意弯曲、安装方便等特点,由于具有众多其它传热设备无可比拟的优点,环路热管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十分广阔应用前景。
环路热管主要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储液器、蒸汽管线和液体管线(绝热端)。整个循环过程如下:液体吸收蒸发段外的热量,在蒸发段中的毛细芯外表面蒸发,产生的蒸汽从蒸汽管线流向冷凝段,在冷凝段中释放热量给热沉,同时蒸汽冷凝成液体,最后经过液体管路流入储液器,储液器内的液体工质维持对蒸发段内毛细芯的供给。
现有的多数环路热管并未采用一体化的制造技术,集成效果不好,加工难度增加,而且现有的热管散热噪音强、效果不理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式环路热管,通过对传统微通道平板环路热管蒸发器结构和参数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环路热管,蒸发器下板、冷凝器下板、汽相管道下板、液相管道下板采用了一体化设计,四者底面在同一个平面,设计在同一个板上,集成效果好,加工难度降低;蒸发器上板、冷凝器上板、汽相管道上板、液相管道上板采用了集成化设计,四者底面在同一个平面,设计在同一个板上,集成效果好,加工难度降低。而且新增了U型歧管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环路热管的热流密度、散热效率;此外,本发明利用鱼骨状微通道肋片与梭形翅片阵列组成的流线型导流模组有效增加蒸发器与热源换热面积,金属毛细芯提供驱动力并提高散热效率,实现热源的高效、精准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者相关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效果好,加工难度降低、换热效率高、无能源消耗的环路热管。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组合形成的环路热管,包括上板、中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是一体化结构,所述上板包括蒸发器上板、冷凝器上板、上板汽相管路及上板液相管路,所述下板包括蒸发器下板、冷凝器下板、下板汽相管路及下板液相管路,所述中板是蒸发器的中板,中板的下面包括液相入口、储液槽、微通道、液相通道,中板上面包括蒸汽槽道和气体缓冲腔,上板、中板和下板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热管,其中冷凝器上板与冷凝器下板形成冷凝器,蒸发器上板、中板和蒸发器下板形成蒸发器,上板汽相管路与下板汽相管路形成汽相管路,上板液相管路与下板液相管路形成液相管路;液体在蒸发器吸热,通过蒸汽槽道进入气体缓冲腔,然后进入汽相管路,通过汽相管路进入冷凝器中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液体进入液相管路,通过液相入口进入储液槽,然后进入液相通道,从液相通道通过微通道,加热形成蒸汽进入蒸汽槽道。
作为优选,微通道包括鱼骨状微通道肋片,所述肋片分为向流体流动方向一侧倾斜的两排,两排的中间是液相通道,所述两排沿着液相通道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鱼骨状微通道肋片包括多组,液相通道形成在多组肋片之间。
作为优选,储液槽为上面和下面贯通结构,气体缓冲腔不是上面和下面贯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7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方法
- 下一篇:向车辆分发数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