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液体含硫原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方法、电源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82606.3 | 申请日: | 202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5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侯瑞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4014 | 分类号: | H01M8/04014;H01M8/0612;H01M8/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汇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4 | 代理人: | 韩晓银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液体 原料 固体 氧化物 燃料电池 系统 方法 电源 | ||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液体含硫原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方法、电源,包括:第一换热器原料油与原位供氢剂的混合物与SOFC尾气换热;吸附脱硫器进行临氢吸附脱硫;第二换热器进行储水罐中存储的水与SOFC尾气换热;混合器将加热得到的水蒸汽与低硫原料油混合;第三换热器低硫原料油和水蒸气的混合物与SOFC尾气换热;重整装置对低硫原料油和水蒸气的混合物进行重整得到富氢气体;富氢气体可经由变换器提高氢气浓度;第四换热器将富氧气体与SOFC尾气换热;SOFC将富氢气体作为燃料,与第四换热器出口的富氧气体一起发电。本发明采用原位供氢技术无需外界氢气供应,对燃料电池的原料进行脱硫预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体含硫原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方法、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清洁、高效,是未来应用于车载和分布式发电的潜在的供能装置。目前,由于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存在困难,燃料电池的瓶颈在于氢能的供应。燃料电池主要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其中,PEMFC被广泛应用在示范移动电源中,但是其对氢气的纯度要求极高,因而对氢气的生产、储存、运输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给燃料电池的应用带来了更高的成本。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对氢气的纯度要求不高,气体中所含的CO2对发电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而CO、CH4等低碳烷烃进入SOFC中,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会产生少量积碳,但其影响也可以忽略。因此,SOFC可采用更广泛的原料进行原位供氢。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液体燃料作为目前车载的原料,已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如加油站等),石油气(主要为C3、C4烷烃)可较容易地储存,天然气管道入户,以上原料都具有方便、易获取的特点。
采用以上方便、易获取的原料,通过SOFC前端串联的重整装置,将其转化为富氢气体,应用于燃料电池,可解决高纯氢气生产成本昂贵、氢气储运困难等的问题。然而,以上原料中都不可避免含有硫,其对重整过程有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在汽油重整过程,即使含有10ppm的硫(国VI标准汽油),都会严重加剧重整反应中的积碳;经过30h的汽油重整反应,催化剂颜色由浅灰色变为灰色,反应过程所产生的的积碳会覆盖催化剂的活性位点,降低催化剂活性和寿命,并在重整管路中生成碳粉、碳管、碳片等碳材料,分布在催化剂空隙之间,严重堵塞管路。为了降低积碳对重整装置的影响,需在重整装置前对原料进行脱硫处理,将原料中的硫含量脱除至1ppm以下。
CN 102959782 A、CN 102414890 B、CN 105594045 B、CN 104508888 B公布了几种燃料电池系统,这几种方案中均是将燃料首先通过重整转化为富氢气体,再进入燃料电池进行发电,但这几种方案并未考虑含硫原料的预处理过程。含硫原料如果未经脱硫处理直接进入重整器,即使微量的硫也会导致重整催化剂快速失活、系统性能迅速衰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容易想到的技术方案是:在重整器前加上脱硫单元。
工业常见的脱硫工艺主要有:加氢脱硫、吸附脱硫、氧化脱硫等。其中加氢脱硫的氢耗高,且反应需在高压(4MPa)下进行;氧化脱硫需引入氧气,给整个系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吸附脱硫装置简单,流程便捷,适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原料预脱硫处理过程。吸附脱硫又分为反应吸附脱硫和非反应吸附脱硫,反应吸附脱硫在临氢环境下进行,其效果优于非反应吸附脱硫,且吸附剂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再生过程简单。
在燃料电池系统中,若采用常规技术(如加氢脱硫、反应吸附脱硫)对含硫原料进行预处理,需额外为脱硫单元提供氢气供应管路与氢气供应储罐。二者会给燃料电池系统带来额外的经济成本,并降低系统安全性。
CN103999277B公布了一种为SOFC提供燃料的系统,其对原料的脱硫处理采用加氢脱硫的技术方案,氢气由氢气压缩和储存单元提供,亦或从水煤气变换器和氢气纯化系统提供,二者成本均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26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全地形车辆的均匀雾化喷洒系统
- 下一篇:基于数控加工的刀具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