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92370.1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2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邵苏杰;熊翱;徐思雅;郭少勇;吴磊;田诗涵;廖双乐;杨旭升;景栋盛;周游;马珊珊;徐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67/10 | 分类号: | H04L67/10;H04L67/51;H04L67/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胡程潇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服 容器 实例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接收用户终端基于应用程序发出的多个并发请求,将每个并发请求根据请求的应用程序的微服务结构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应用程序中一个微服务;每一微服务部署有多个容器实例;根据每一子任务在不同容器实例上的实际完成时间以及完成每一并发请求对应的网络资源损耗,为每一子任务在对应的微服务所部署的多个容器实例中选择一个容器实例。基于此,不仅能够在请求对应的应用程序规定的时延内完成对应的多个并发请求,并且尽量减少完成请求需要的网络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物联网的发展,电力物联网边缘设备大规模普及,其数据逐渐呈现海量异构、处理复杂等问题,目前电力物联网主要采用云计算架构,云平台数据传输时延大,且造成网络通信,计算资源的负担,因此,将相关应用程序部署至靠近数据源的边缘层中,以降低数据处理延迟,缓解云平台的压力。同时,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微服务架构已被广泛应用,它将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分解为多个具有松散耦合和独立部署的微服务,微服务的依赖关系可以表示为有向无环图,拥有依赖关系的微服务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
为了支持在网络边缘灵活、快速、高效地部署不同的微服务,微服务封装在容器中,每个微服务都可以部署多个容器实例为来自电力物联网边缘层的请求提供服务。但是,由于每个容器实例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请求,因此当请求过多时,需要为高并发的请求安排合适的容器实例以在约定的时延内完成请求。此外,不同微服务的容器实例通常部署在地理位置具有差异的边缘节点上,当所选不同微服务的容器实例彼此网络距离很大,则通信延迟和网络资源消耗都会增加。因此,如何为不同微服务选择合适的容器实例使其能够满足多个并发请求的处理时延要求,同时能够减少网络资源的消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合理为微服务选择的容器实例处理并发请求,导致并发请求的处理时延较高并且网络资源消耗较大的缺陷,实现为微服务选择的合适容器实例,减少并发请求的处理时延并且降低网络资源消耗。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应用于微服务系统,所述微服务系统包括一个边缘节点集群,所述边缘节点集群包括多个边缘节点,且所述边缘节点集群设置有一个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实现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时,包括:
接收用户终端基于应用程序发出的多个并发请求,将每个所述并发请求根据所请求的应用程序的微服务结构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应用程序中一个微服务;并且,每一微服务部署有多个容器实例;
根据每一所述子任务在不同容器实例上的实际完成时间以及完成每一所述并发请求对应的网络资源损耗,为每一所述子任务在对应的微服务所部署的多个容器实例中选择一个容器实例。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服务容器实例的选择方法,所述为每一所述子任务在对应的微服务所部署的多个容器实例中选择一个容器实例进一步为,基于蚁群算法为每一所述子任务在对应的微服务所部署的多个容器实例中选择一个容器实例,包括:
确定蚁群中每只蚂蚁根据概率选择公式为每一所述子任务选择容器实例的第一方案;
根据目标函数从多个所述第一方案中确定最优的第二方案;
将所述第二方案中为每一所述子任务选择的容器实例确定为每一所述子任务在容器化平台中对应的容器实例;
其中,所述概率选择公式中的启发式因子根据每一所述子任务在不同容器实例上的实际完成时间、以及完成每一所述并发请求对应的网络资源损耗确定;所述目标函数用于从多个所述第一方案中确定最优的第二方案,所述第二方案为在应用程序预设的时间内完成的请求数量最多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未经北京邮电大学;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2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