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4895.9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8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单康康;张松;王申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B2/96;E04B1/78;H02S20/22;H02G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8 | 代理人: | 张子宽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经***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幕墙 单元 建筑物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涉及光伏幕墙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建筑物非墙体的层间位置不易安装光伏组件,规范走线提高美观程度。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个幕墙单元均包括承载框,承载框包括光伏承载框和透光承载框,透光承载框安装有透光层;光伏承载框安装有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和副框,层压件设置在副框上,副框与光伏承载框固定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幕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光伏幕墙通常包括多个光伏结构、横梁和竖向立柱。在组装过程中,两个横边框和两个竖边框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一个框架。光伏组件通常包括依次连接的具有外边框的层压件、接线盒、光伏线缆和接线器,一般上述层压件通过粘结件与框架粘结。
近年响应国家绿色建筑的行业发展,光伏幕墙的项目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建筑与光伏行业都在对光伏建筑一体化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晶硅光伏幕墙,现有技术存在建筑物非墙体的层间处不易安装光伏组件,光伏幕墙透光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用于解决建筑物的层间位置不易安装光伏组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幕墙单元,包括:
承载框,承载框包括光伏承载框和透光承载框,透光承载框安装有透光层;光伏承载框安装有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和副框,层压件设置在副框上,副框与光伏承载框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在实际应用中,将每个幕墙单元的承载框划分为光伏承载框和透光承载框,用于分别安装光伏组件和透光层,适用于建筑立面高度方向上的层间布置,仅在对应建筑立面的外墙位置安装光伏承载框,以便于安装,对应建筑立面层间的门窗位置使用透光承载框,解决层间位置不易安装光伏组件的问题,还可改善现有光伏幕墙透光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层压件与光伏承载框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或者,层压件、副框与光伏承载框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接线盒引出的光伏线缆均容置在容纳空间内。
采用上述方案的效果是,采用层压件背光面的走线方式,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均可以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可以在容纳空间内实现线缆的走线。基于此,不仅可以规范线缆的走线,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裸露在外,以降低对整个光伏幕墙美观性的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承载框包括:
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均平行间隔布置,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沿建筑立面的高度方向平行间隔布置;
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别与第一横梁及第三横梁首尾连接围合形成矩形框架;
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垂直连接,将矩形框架分隔为光伏承载框和透光承载框。
采用上述方案的效果是,透光承载框与光伏承载框沿建筑立面高度方向连接,且共用第二横梁,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同时具有较好的发电与透光性能,由于二者共同组成幕墙单元中的承载框,在实际安装过程也提高了效率。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立柱与相邻的第二立柱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立柱和/或第二立柱的对应光伏承载框的位置开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风散热孔。
采用上述方案的效果是,通过开设通风散热孔,实现光伏组件使用过程中的通风散热的效果,增加光伏发电效率,并降低过热带来的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48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