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型柴油车首次启动的燃油系统排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11310.X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0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李文婷;董波;程炜;杜安用;江琳琳;邓基峰;余国强;张伟;杨勇;刘莹;潘师民;唐辉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6 | 分类号: | F02D41/06;F02M37/08;F02M37/54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高琴 |
地址: | 441058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柴油车 首次 启动 燃油 系统 排气 方法 | ||
一种轻型柴油车首次启动的燃油系统排气方法,该方法先于整车ON档上电后,ECU判定是否满足首次启动条件,若满足,则在加入燃油后,ECU通过外接设备或基于特定的首次排气策略控制低压电子输油泵长时间上电。该设计有效解决了燃油液位高度误差大且燃油加注量少导致的车辆首次排气不成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型柴油车首次启动的燃油系统排气方法,主要应用在使用低压电子输油泵和高压共轨系统的轻型柴油车上。
背景技术
随着轻型柴油车的不断发展,其燃油系统市场已出现以下较多应用:油箱+低压电子输油泵+燃油滤清器+高压共轨系统。该应用需要直接用低压电子输油泵对燃油系统进行排气。目前低压电子输油泵的排气控制策略较多为由ECU硬件通过控制继电器来控制低压输油泵的开启,其控制策略为:整车在首次启动前,钥匙ON档上电后,ECU通过CAN报文读取燃油液位的高度,当燃油液位达到首次燃油加注后的高度时,ECU根据软件策略控制首次启动前低压输油泵持续长时间(例如2分钟,可根据实际应用车辆测试结果标定)上电,保证整车首次启动前燃油系统充分排气。首次上时间排气完成之后,整车日常每次钥匙ON档上电,ECU仅控制低压输油泵短时间上电(例如2-3秒,可标定)即可。该方案减少了整车首次下线操作工多次操作钥匙ON档上、下电的动作,减小了对生产节拍的影响,同时驾驶员ON档长时间上电时低压电子输油泵仅工作几秒钟,又减少了能耗的浪费。
上述方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由于燃油系统排气控制策略中ECU需要读取燃油液位高度,因油箱和燃油液位传感器均有一定的偏差,且整车下线时为节约成本很多车辆仅加注少量燃油,导致燃油液位传感器报出的液位高度偏差过大,加注燃油前后燃油液位高度报文出现较多无变化的情况,导致该排气策略无法顺利的实施,从而导致首次排气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证车辆顺利完成首次排气动作的轻型柴油车首次启动的燃油系统排气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轻型柴油车首次启动的燃油系统排气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整车ON档上电后,ECU判定是否满足首次启动条件,若满足,则进入步骤B;
步骤B、加入燃油后,ECU通过外接设备或基于首次排气策略控制低压电子输油泵长时间上电。
步骤B中,所述外接设备通过OBD接口与ECU信号连接,加入燃油后,外接设备先向ECU发送触发信号,然后ECU基于触发信号控制与低压电子输油泵连接的继电器吸合,从而使低压电子输油泵长时间上电工作。
所述外接设备为诊断仪或CAN收发器。
所述外接设备为CAN收发器,所述触发信号为基于UDS命令的CAN报文。
步骤B中,所述首次排气策略包括:
ECU1根据燃油液位传感器实时检测的液位高度值计算液位高度变化值,并将其与设定的加油判断阈值进行比较,若液位高度变化值大于加油判断阈值,则控制与低压电子输油泵连接的继电器吸合,从而使低压电子输油泵长时间上电工作;若液位高度变化值小于加油判断阈值,则ECU发送指令控制低压电子输油泵进行建压操作,然后将建压操作过程中低压电子输油泵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与设定的油泵进油压力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等于油泵进油压力阈值,则ECU控制与低压电子输油泵连接的继电器吸合,以使低压电子输油泵长时间上电工作。
所述加油判断阈值的设定方法为:
针对该车型,先采集多台车辆下线加油后的液位高度值,并基于液位高度值确定各车辆的实际精度散差大小,然后根据这些散差大小、结合安全余量确定加油判断阈值。
所述油泵进油压力阈值通过标定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13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