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融合导航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4057.1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1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郭腾;张震坤;卞鑫宇;蔡峰春;张强;姜涛;周浩;韩鑫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16 | 分类号: | G01C21/16;G01C2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融合 导航 定位 方法 | ||
1.一种数据融合导航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测量惯性坐标系下水下机器人相对于海底的速度,利用多普勒测速仪对速度进行积分测得水下机器人的相对位移;
步骤2:通过双目摄像机获取目标图片,通过双目测距分别获得相邻时刻水下机器人在双目坐标系下位置,然后转换到目标坐标系下,再转换到惯性坐标系下,分别得到相邻时刻水下机器人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位置,然后得到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位移;
步骤3:利用步骤1得到的水下机器人相对位移和步骤2得到的水下机器人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位移值,采用变种NDT算法进行延时补偿,并利用延时补偿对步骤2得到的位移进行补偿;
步骤4:对步骤3补偿后的位移与步骤1得到的相对位移进行融合,得出水下机器人抓取过程中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融合导航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利用磁罗经测得水下机器人的姿态,利用多普勒测速仪测得在载体坐标系下水下机器人相对与海底的速度
步骤1.2: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对进行滤波;
步骤1.3:将转换到惯性坐标系下,得到在惯性坐标系下水下机器人相对于海底的速度:
其中,为在惯性坐标系下水下机器人相对于海底的速度,为从水下机器人坐标系转换到惯性坐标系下的转换矩阵;
步骤1.4:利用DVL对进行积分测得水下机器人的相对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融合导航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将水下机器人相对位移看作是参考点云,将参考点云所占空间划分成网格,并计算每个网格的正态分布参数均值和协方差矩阵:
其中,n表示网格中点云数量,Xi表示参考点云的数值;
步骤3.2:对变换参数p=(tx ty φ)进行初始化设定,φ设定为零,tx,ty设定为延时时间TD,且tx=ty;
步骤3.3:利用延时时间TD对步骤2得到的位移进行补偿:
xb=xa+v×TD
其中,v为DVL测得水下机器人速度,xa为步骤2得到的位移值,xb为延时补偿后得到水下机器人的位移值;
步骤3.4:计算每个网格的概率密度:
计算NDT配准得分:
步骤3.5:score为最大值时结束计算,此时TD为双目匹配的延迟时间,xb为补偿后的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融合导航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为:
步骤4.1:依据上一时刻的位置预测水下机器人在当前时刻的状态,假定水下目标是静止的,操纵水下机器人趋近目标;
预测阶段的系统状态方程为:
其中为由DVL、磁罗经测得的水下机器人在载体坐标系下x,y以及转角φ的变化,为由水下机器人在惯性坐标系下上一时刻的位置与艏向角,水下目标在惯性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状态量的协方差为:
其中,雅可比矩阵J和Q为:
雅可比矩阵Jv和Qv为:
步骤4.2:将由延时补偿得出水下目标在双目坐标系下的位置,转换到载体坐标系下(xb,yb),然后转换到水下机器人极坐标系下:
获得观测值为:
其中,R为观测协方差,设定为
将水下目标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位置转换到水下机器人极坐标系下为:
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增益Kn为:
上式中的矩阵Hn为:
式中Δx,Δy的值为:
更新后的状态方程即机器人的位置,为: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40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