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无人系统协同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5652.7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8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秦蓁;李艾静;于卫波;米志超;彭来献;郭晓;朱毅;徐正芹;秦子超;孙伟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2 | 分类号: | H04W40/22;H04W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刘一霖 |
地址: | 210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系统 协同 端到端 谐振 通信 方法 | ||
1.一种多无人系统协同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源点和目的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无人系统的数量,设置数据转发点个数及其位置;
S2:无人系统到达预设的初始位置,并按照编号分为两类运动节点;
S3:设置无人系统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节拍;
S4:无人系统各自按照第一个节拍的运动方式运动;
S5:无人系统各自按照第二个节拍的运动方式运动;
S6:判断源点的数据是否都到达目的点,若为是,数据转发过程结束;若为否,无人系统按照设置的运动节拍重新转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无人系统均有确定自身位置的定位系统,并具有相互通信的能力,并且所有节点已知道源点S和目的点D以及源点S和目的点D的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实现通信中继的无人系统起飞后都升空到固定高度H,高度H应大于源点S和目的点D之间所有障碍物的最高高度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k-1个数据转发点将源点S到目的点D之间的路线等分成k段,k-1个数据转发点分别表示为A1、A2、…、Ak-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实现通信中继的k架无人系统先后开机并保持同步,开机后分别汇聚到源点S、A2、A4、…、Ak-1/D的附近;若k-1为偶数,汇聚到S、A2、A4、…、Ak-1;若k-1为奇数,汇聚到S、A2、A4、…、Ak-2、D;其中,源点S和目的点D附近为一个无人系统,其余数据转发点为两个无人系统,汇聚在各个数据转发点附近的无人系统都按照顺序编号:U1、U2、…、Uk;到达预设初始位置后,旋翼无人机悬停,固定翼无人机以某点为圆心绕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无人系统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节拍,其一个运动周期等分为两个运动节拍;一个运动节拍的时间设置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到端谐振式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无人系统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节拍,具体过程如下:
k个无人系统达到预设的初始位置;
开启无人系统的第一个节拍,首先U1号无人系统从源点S处获得需要交付的报文P1;
无人系统U1从源点S附近出发,沿S-A1路线朝A1点方向飞行,在第一节拍,其中一批无人系统节点U1、U3、U5…、Uk在第一节拍周期内向右运动,另一批无人系统节点U2、U4…、Uk-1在第一节拍周期里向左运动,当两批无人系统节点到达通信范围内,互相通信;
在第二节拍,其中一批无人系统节点U1、U3、U5…、Uk在第二节拍周期内向左运动,另一批无人系统节点U2、U4…、Uk-1在第二节拍周期里向右运动,当两批无人系统节点到达通信范围内,互相通信;完成一个无人系统的一个周期运动;
开启无人系统的第二个运动周期,U1号无人系统从源点S处获得需要交付的报文P2;重复第一个节拍、第二个节拍;
开启无人系统的第三个运动周期,U1号无人系统从源点S处获得需要交付的报文P3;重复第一个节拍、第二个节拍;
无人系统运动以两个节拍反复运行,通过这种两个节拍交互式传递,实现源点S到目的点D数据经过多次谐振式转发,数据以流的形式传递到目的点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565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