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及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2464.7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3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谢启芳;魏荣;张利朋;闫竹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70;E04B2/84;E02D27/00;E04G21/02;E04G9/06;E04G17/065;E02D3/04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合 木框 夯土 填充 墙体 施工工艺 | ||
1.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夯土墙(1)、胶合木框架(2)及基础(3),所述的夯土墙(1)为填充墙体,夯土墙(1)四周设置的框架结构为胶合木框架(2),夯土墙(1)和胶合木框架(2)下方设置基础(3),所述胶合木框架(2)下方的柱脚套入钢制柱靴(4)内,与基础(3)通过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合木框架(2)之间通过梁柱节点(5)相连,梁柱节点(5)为直榫式梁柱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柱节点5为卯榫眼不凿穿,直榫不外露的半榫节点,从柱子节点处的榫槽为起始至柱顶端,沿榫槽切一道轨道6,轨道6便于木梁取出和嵌入,在墙体夯筑完成后,可利用木材和环氧树脂胶进行填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柱靴(4)为底部扩展的方型钢管,采用Q235的方形钢板焊接而成,方型钢管是由四块8mm厚的钢板围合而成,高度150mm,边长200mm,钢制柱靴(4)用于确保胶合木框架(2)的柱子套入其中,在底部焊接一块20mm厚的矩形钢板做底板,边长360mm×240mm,将方型钢管焊接在与矩形钢板轴心重合的位置,底板外伸的部分即为扩展的翼缘,在两侧扩展的翼缘上留有直径20mm的孔洞,该孔洞通过直径为18mm的螺栓将钢制柱靴(4)与预留有孔洞的基础(3)相连接,在钢管外侧和翼缘之间焊加劲肋做加强构造。
5.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胶合木框架-夯土填充墙体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材料准备:
a、根据所要夯筑的夯土墙(1)的尺寸,确定墙体所需的土料方量,土料为质量比5:2:3的黄土、中砂、碎石的混合料;
b、基础(3)表面与夯土墙(1)底部接触的部分做凿毛处理,与钢制柱靴(4)接触的部分,根据夯土墙(1)的尺寸要求在对应位置预埋钻孔的钢板;
第二步,夯筑前准备工作:
a、架设木框架;
将钢制柱靴(4)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3)上预埋钢板所在的位置,将木柱套入钢制柱靴(4)内,并完成两侧木柱、木梁的安装和固定;
b、架设模板;
首先,固定端板,考虑到气动夯锤的冲击力影响,端板采用强度较高的竹胶板,厚度为100mm,板的高度和宽度与夯土墙(1)的高厚相同,确保了夯土墙(1)的厚度,将端板与木柱贴合安置,竹胶板通过胶带和尼龙线缠绕固定在木柱内侧,待夯筑完成后,胶带和尼龙线用剪刀清除即可;
两侧模板为高度1米的镁铝合金模板,模板随夯筑高度可做叠加,利用六组螺杆和金属卡扣,将两侧模板紧紧加持在墙身位置的两侧;
第三步,夯土墙体夯筑;
a、采用气动夯锤进行夯筑;
b、夯筑步骤概况为四步,“倒”,在模板内倒入土料;“平”,将松散土整平,使土料在模板内分布平整;“量”,在钢尺上标注好150mm刻度,并插入土中,以控制松铺土料厚度为150mm;“夯”,先人工将土料踩实,再用气动夯锤进行进一步地反复夯击使土层夯实至100mm厚度;
c、再次向模板内加入土料,重复上述a、b步骤,向上继续夯筑下一层土层;
d、在夯筑至夯土墙(1)层高的1/2时,为确保顺利夯筑至顶层并不会损坏木梁,将木梁卸下,以相同长度的钢管支撑替换木梁,防止在夯筑过程中,因夯锤对土料的挤压导致木柱倾斜,利用斜向钢管支撑,架于木柱与地面之间,将木柱的位置进行固定,待完成墙体夯筑封顶后,拆除支撑,处理就绪后,完成最后几层土层的夯筑;
第四步,“架梁”收尾:
夯筑至设计高度后,将钢管支撑拆除并安装胶合木梁,木梁底面和夯土墙之间通过压实和缝隙填充,确保木梁与夯土墙(1)顶面紧密接触,拆除模板,并修整夯土墙(1)体表面;
第五步,墙体养护:
在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当加工场地在室外环境情况下,用黑色防晒网布及防雨彩条布包裹做好防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246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