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2609.X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0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徐绵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1/18 | 分类号: | B22D11/18;B22D11/06;B22D41/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双辊薄带铸轧 热度 浇铸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双辊薄带铸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具有速度边界层分离、补偿特征的双辊铸轧在固定工艺参量下是不能稳定运行的,需要提供另外的不稳定策略,以抵消双辊铸轧自身的不稳定性。如何向铸轧过程施加可控的不稳定性因素,以对消铸轧工艺自身的非稳定性因素,是铸轧稳定进行的关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辊薄带连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具有速度边界层分离、补偿特征的双辊铸轧工艺在固定工艺参量下是不能稳定运行的,速度边界层的分离带来温度边界层的分离,需要提供另外的不稳定策略,以抵消双辊铸轧自身由温度边界层分离带来的Kiss角温度下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
背景技术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提出距今超过一个半世纪,长期以来,工艺参量的稳定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但其实不然。发明人在申请号为202110122637.8的专利申请文件中所提到的示踪技术,揭示了实际铸轧过程中熔池内的形态。根据实验室示踪结果证实,边界层存在分离行为,分离是动量和热量的分离,热量的分离使得Kiss角温度处于持续下行的状态,由此带来铸机的振动和工艺的失稳。发明人认为:具有速度边界层分离特征的双辊铸轧工艺在固定工艺参量下是不能稳定运行的,需要提供另外的不稳定策略,以抵消双辊铸轧自身由速度边界层分离带来的Kiss角温度下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目的是向双辊铸轧过程提供一种可控的、变化的工艺参量,以抵消双辊薄带铸轧的自身由于温度边界层分离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提高工艺稳定性,本发明还可降低铸轧机在铸轧薄板带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发明内容
传统的双辊铸轧工艺中,研究人员提供尽量均匀的熔体过热度。然而,而对于存在速度边界层分离、补偿行为的铸轧过程而言,稳定的铸轧工艺参量意味着Kiss角温度持续走低,过低的Kiss角温度会引发工艺的失稳和\或铸带质量问题。Kiss角的测量方法可见申请号为2021112909655的专利文件。采用动态的辊缝策略、动态改变熔池深度和动态辊速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会引发铸带厚度波动问题,而通过改变熔体过热度,具有优势。
本申请文件中,发明人提出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提升工艺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其特征在于,进入熔池的熔体的过热度存在控制的起伏,所述控制的起伏可以是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所述熔体可通过浸入式水口进入所述熔池,所述熔体也可以穿过气氛进入所述熔池;所述熔池是由两个对向旋转的结晶辊和侧封装置构成;所述控制的起伏的意思是,过热度的变化必须是作为温度控制的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各类中间包加热技术,寻求外部热源补偿中间包内熔体的温降,维持中间包内熔体的温度恒定,目标是使得进入熔池的熔体温度稳定。显然,传统的各类中间包加热技术的目的均不是为了使得进入熔池的熔体的过热度存在所述的控制的起伏。
进一步地,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N种过热度的熔体,进入熔池的熔体通量Q为所述N种过热度的熔体的混合,第i种熔体通过水口进入熔池通量Q的体积比为Vi(i为从1到N的正整数,∑Vi=1),通过调节不同过热度熔体的比值,使得进入熔池的熔体的过热度存在所述的控制的起伏,所述控制的起伏可以是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进入熔池的熔体通量Q可以设定为随时间变化的。N的优选值为2,也就是说采用两种不同过热度的熔体,动态调整二者的混合比例来改变过热度是较好的选择。
更进一步地,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加热方法加热注入熔池的熔体,通过改变加热功率来实现所述过热度的所述控制的起伏。
更进一步地,一种用于双辊薄带铸轧的变过热度浇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的起伏导致的过热度呈正弦规律变化。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26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螯合阻垢除垢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