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接接触式冷却、加热固态储氢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2787.2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57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郝梦龙;宋彧晗;孙一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F28F19/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接触 冷却 加热 固态 循环系统 | ||
1.所述一种直接接触式冷却、加热固态储氢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氢气源(1)、连接管道a(2)、增压泵a(3)、三通a(4)、连接管道b(5)、固态储氢罐(6)、连接管道c(7)、弯头a(8)、连接管道d(9)、三通b(10)、止回阀a(11)、连接管道e(12)、热交换器(13)、连接管道f(14)、增压泵b(15)、弯头b(16)、连接管道g(17)、止回阀b(18);氢气源(1)的送气口、连接管道a(2)、增压泵a(3)的左端口依次通过法兰连接,增压泵a(3)的右端口、三通a(4)的前端口通过法兰连接,构成储氢循环系统的供氢路;三通a(4)的右端口、连接管道b(5)、固态储氢罐(6)的左端口依次通过法兰连接,固态储氢罐(6)的右端口、连接管道c(7)、弯头a(8)、连接管道d(9)、三通b(10)的前端口依次通过法兰连接,三通b(10)的左端口、连接管道e(12)、热交换器(13)的右端口依次通过法兰连接,热交换器(13)的左端口、连接管道f(14)、增压泵b(15)的右端口通过法兰连接,增压泵b(15)的左端口、弯头b(16)、连接管道g(17)、止回阀b(18)的右端口依次通过法兰连接,止回阀b(18)的左端口、三通a(4)的后端口通过法兰连接,构成氢气主循环回路;三通b(10)的右端口、止回阀a(11)的左端口通过法兰连接,构成放氢路,上述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整个固态储氢循环系统。
所述一种固态储氢罐,其特征在于:固态储氢罐(6)包括支撑架(61)、固态储氢材料(62)、金属罐体(63)、过滤网组(64)、流量阀组(65);过滤网组(64)包括过滤网a(641)、过滤网b(642),流量阀组(65)包括流量阀a(651)、流量阀b(652);金属罐体(63)的外壳呈圆柱体状,两端管道的末端为法兰,法兰上有6个通孔用于部件间的连接,管道上方的流量阀组(65)可以开启和关闭管道;固态储氢材料按照U型回环的方式布置,每个U型回环单元绕金属罐中心旋转一周形成闭合,各U型回环单元之间沿径向相互串联,由金属罐中心呈发散状扩散到金属罐壁面,且各U型回环单元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实现氢气在U型回环间隙路径的快速流动。
所述一种直接接触式储氢换热方式,其特征在于:增压泵a(3)通过泵送作用提供固态储氢罐(6)中氢气的外流动力,氢气自顺次相连的三通a(4)、连接管道b(5)进入固态储氢罐(6),进入固态储氢罐(6)的氢气先在固态储氢材料(62)的间隙流通,然后通过固态储氢材料(62)的孔隙从一侧间隙流到另一侧间隙,最后,未反应完的氢气自固态储氢罐(6)的右端口流出,实现氢气直接接触并冷却或加热固态储氢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接接触式冷却、加热固态储氢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自氢气源(1)出发,经过连接管道a(2)、增压泵a(3)、三通a(4)、连接管道b(5)进入固态储氢罐(6),流经内部的固态储氢材料(62),自固态储氢罐(6)流出的氢气经过连接管道c(7)、弯头a(8)、连接管道d(9)、三通b(10)、连接管道e(12)、热交换器(13)、连接管道f(14)、增压泵b(15)、弯头b(16)、连接管道g(17)、止逆阀b(18)回到三通a(4),与直接从氢气源(1)出来的氢气汇合后可以再次进入固态储氢罐(6),往复循环,实现氢气在该回路内的多次循环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储氢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罐内部固态储氢材料为镁块、硼氢化钠或者硼氢化锂等,与氢气发生吸氢或者解吸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储氢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材料表面有网状金属有机框架,实现对储氢材料的支撑以及形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储氢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罐两端进出口处有过滤网,实现将固态储氢材料粉末限制在固态储氢罐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储氢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罐采用不锈钢材质,实现对固态储氢材料和氢气的储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接接触式储氢换热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储氢材料由零散的储氢材料粉末被机器压成所述的U型回环结构,在该系统中,具有此形状的固态储氢材料孔隙率应控制在0.2-0.7之间,固态储氢材料的微孔提供氢气在其内部流动换热的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278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