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52852.1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60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巩庆涛;滕瑶;王海鹏;王寿军;孙忠玉;庞福振;刘璐;何士龙;李康强;胡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9/00 | 分类号: | B63B39/00;B63B1/14;B63B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段志远 |
地址: | 2640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探测 设备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无人船领域,尤其是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船体和两个辅助船体,所述船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其顶端两侧开口处通过船体分离动作机构密封安装有辅助船体,在船体和两个辅助船体展开时,可通过减摇机构展开两个探测设备,减摇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船体内部的固定杆,固定杆的外部转动套接有转动筒,转动筒的底端两侧均通过连接杆固接有平衡球,转动筒的两端中心对称安装有两个伸缩杆。本装置通过船体、辅助船体和船体分离动作机构的设置,能够在需要进行检测时,将探测设备漏出船体外部进行探测,不需要时收入船体内部,实现对探测设备的保护,同时具有良好的减摇效果,便于其上探测设备上的稳定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船是一种依靠自身携带的能源进行自主航行的水面平台,其体量小、吃水浅、机动灵活,可以替代工作人员从事水上作业,目前在水环境检测、水文测量、安防、核安全、抗洪抢险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海洋动力环境中,尤其是波陡较大、周期较长的波浪作用下,其横摇、纵摇、艏摇、升沉幅值较大,影响声学、光学探测设备数据质量,甚至导致数据无法使用,因此需要对探测设备进行减摇处理,但由于无人船体量小、重心高,因此其减摇效果较差;
申请号为201710500698.7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和无人船,其采用双体船设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不探测时灵活性对比单体船较差,而且其只对纵摇起到一定的减摇作用,对横摇的减摇作用很少,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无人船稳定性,同时其上安装设备无减摇装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船中探测设备的减摇装置,包括船体和两个辅助船体,所述船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其顶端两侧开口处通过船体分离动作机构密封安装有辅助船体;
在船体和两个辅助船体展开时,可通过减摇机构展开两个探测设备;
减摇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船体内部的固定杆,固定杆的外部转动套接有转动筒,转动筒的底端两侧均通过连接杆固接有平衡球,转动筒的两端中心对称安装有两个伸缩杆,伸缩杆的输出轴嵌入有电动机三,电动机三的输出轴通过安装杆连接有探测设备。
优选的,所述船体分离动作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四个位于船体顶端拐角处的转动座,每个转动座上均转动连接有驱动管,驱动管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同一侧的两个螺纹杆底端共同连接在一个辅助船体上,每个驱动管的顶端均安装有锥形齿轮二,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锥形齿轮二之间啮合有锥形齿轮一,锥形齿轮一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在船体的顶端,且转动杆上安装有驱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船体的内部两侧均设有实现对船体密封的分隔板,两个分隔板之间设有底端不与船体底壁连接的中间板,两个分隔板之间填充有水。
进一步的,所述船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安装有位于分隔板顶端的阻水板,阻水板位于船体两侧开口处的下方。
再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筒的两侧壁上均通过连接件安装有漂浮在船体内的水面上的浮力块。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在船体顶端一侧的电动机一,电动机一的输出轴连接有其中一个转动杆,两个所述转动杆上均安装有传动辊,两个传动辊之间连接有传动皮带,一个转动杆的底端与电动机一的输出轴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船体和两个辅助船体之间均连接有防止船体和辅助船体之间断开的限位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鲁东大学;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28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