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9113.5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4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林燕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迅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7C9/37;G07C9/38;G08B13/196 |
代理公司: | 湖南楚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68 | 代理人: | 陈晓娟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大别山路与天***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据 工人 进入 不同 办公 领域 检测 识别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具体涉及人脸识别领域,包括人员信息采集系统、人员信息数据库、数据处理系统、语音系统、控制器组、电子门禁系统、前端人脸抓拍采集系统、人脸信息传输系统、人脸特征匹配系统以及安全报警系统,本发明通过前端摄像头采集人脸信息,经过人脸特征提取后与人员信息子数据库相匹配,当匹配到对应数据库后,则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做进一步认证,认证完成后即可通过对应的自控制器控制对应智能电磁锁的电磁锁控制开关对门锁进行控制,从而打开门锁,解除门禁,此种设计,避免了不同工作类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进入多个工作区域,进而对各个区域内的工作进度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信息的泄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利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应用操作,技术上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等。
现有技术中,人脸识别技术作为门禁系统的核心技术,多用于办公领域,为了防止他人进入办公领域,大多数公司都会配备门禁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来控制门禁的开闭。
然而传统的门禁系统大多只能控制单一区域,对于多办公区域的工作场地,工作人员可通过人脸识别进入多个区域,不仅容易对区域内的工作进度造成影响,且容易造成信息的泄漏,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根据员工人脸进入不同办公领域的检测识别系统,包括人员信息采集系统、人员信息数据库、数据处理系统、语音系统、控制器组、电子门禁系统、前端人脸抓拍采集系统、人脸信息传输系统、人脸特征匹配系统以及安全报警系统,人员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采集摄像头以及声音采集器,人员信息数据库包括人员总信息总数据库、多个人员信息子数据库以及黑名单数据库,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以及信号收发器,语音系统包括语音识别模块、扬声器以及对讲麦克风,控制器组包括总控制器以及多个子控制器,电子门禁系统包括多个智能电磁锁,前端人脸抓拍采集系统包括多个红外探测器以及多个前端摄像头,人脸信息传输系统包括光纤收发器以及数据传输模块,人脸特征匹配系统包括人脸特征提取模块以及人脸特征匹配模块,安全报警系统包括报警器、数据传输模块以及光纤收发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人员信息数据库、控制器组以及电子门禁系统,其中人员信息数据中包括了人员信息总数据库以及多个人员信息子数据库,其中人员信息子数据库与电子门禁系统中的各个智能电磁锁相对应,通过前端摄像头采集人脸信息,经过人脸特征提取后与人员信息子数据库相匹配,当匹配到对应数据库后,则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做进一步认证,认证完成后即可通过对应的自控制器控制对应智能电磁锁的电磁锁控制开关对门锁进行控制,从而打开门锁,解除门禁,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进入对应的区域,此种设计,避免了不同工作类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进入多个工作区域,进而对各个区域内的工作进度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信息的泄漏。
优选的,所述人员信息子数据库、子控制器、智能电磁锁、红外探测器以及前端摄像头的设置数量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每个门禁区域配置子控制器、智能电磁锁、时间继电器以及电磁锁控制开关组成的门禁系统,之后将区域的门禁系统与人员信息子数据库对应编号,从而可以实现逐个门禁系统的验证,实现不同员工根据不同人脸验证进入相应区域。
优选的,所述智能电磁锁均配备有时间继电器以及电磁锁控制开关,电磁锁控制开关配置用于子电磁智能锁的开闭,时间继电器配置用于子电磁智能锁的开闭时间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迅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迅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9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违规动作计算机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线圈下线机的剥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