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及其菌剂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1914.3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0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郑华宝;杨健;赵卓群;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B01D53/84;C12R1/01;C02F101/34;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武汉谦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1 | 代理人: | 王力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普罗 威登斯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斯氏普罗威登斯菌,为斯氏普罗威登斯菌Y13(Providencia stuartii Y13)。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1159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上述斯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斯氏普罗威登斯菌Y13对泰乐菌素具有极强的降解能力,在9小时内对LB培养基中浓度为100mg/L的泰乐菌素的降解率能够达到90%,15小时内降解完全,且对于LB培养基中浓度为400mg/L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6%,可以用于泰乐菌素的降解,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及其菌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动物和人类疾病的治疗以及促进禽畜的生长,包括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泰乐菌素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大环内酯类兽用抗生素,因其优异的抗菌作用和促生长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现已成为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兽药之一,而泰乐菌素作为其中的代表,占了很大一部分。进入牲畜体内的泰乐菌素并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或分解,仍然有60%-90%以代谢物甚至母体的形式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进入土壤和水体环境。有研究报道在不同环境中均检测到不同残留程度的泰乐菌素,Ho等在马来西亚选定农场的肉鸡粪便样本中均检测到高浓度的泰乐菌素,最高达13.74mg/kg, Feng等在重庆9个典型饮用水源地均检测出泰乐菌素残留,浓度最高达 19.4ng/L。这些残留的泰乐菌素会改变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导致耐药细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产生、甚至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对公共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
环境中残留抗生素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生物降解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生物降解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有高效、成本低、易控制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是控制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有效手段。生物降解法降解抗生素,微生物是其主体,起关键作用,主要是由于耐药菌的存在,耐药菌在抗生素的胁迫下能够产生对应的降解酶,这些酶通过破坏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从而使抗生素发生降解。目前,关于泰乐菌素降解菌的研究相对较少,微生物种质资源缺乏,降解途径鲜有报道,远不能满足当前环境治理的需要,这极大的阻碍了泰乐菌素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限制了对泰乐菌素降解机制和降解途径的揭示。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泰乐菌素降解菌的筛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高效降解泰乐菌素的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命名为斯氏普罗威登斯菌Y13(Providencia stuartii Y13),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11590。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在降解泰乐菌素中的应用。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包含上述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将所述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接种于培养基中得到所述微生物菌剂。
进一步,所述培养基为LB培养基。
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微生物菌剂在降解泰乐菌素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斯氏普罗威登斯菌Y13对泰乐菌素具有极强的降解能力,在9小时内对LB培养基中浓度为 100mg/L的泰乐菌素的降解率能够达到90%,15小时内降解完全,且对于 LB培养基中浓度为400mg/L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6%,可以用于泰乐菌素的降解,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19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