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及其快速更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2401.4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5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邱廷琦;刘海亮;张松;骆明成;刘成;杜传知;杨兵;兰鹏;范川;王小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1D22/00;G01L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14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支座 测力 模块 及其 快速 更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支座测力装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支座测力元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一种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及其快速更换方法,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包括底盆、弹性体、承压板以及测力组件,底盆上设有盆腔,底盆的侧壁上开设有孔A,孔A与盆腔相连通;测力组件包括测力头和测力传感器,二者相接触,测力头位于孔A内;弹性体设置在盆腔内,承压板位于弹性体的上方,测力头的一端与弹性体的侧面抵接,底盆上设有止退装置,当需要更换测力传感器时,止退装置下移后能够抵接在测力头的圆锥面上,阻止测力头后退。本发明可在测力模块受到竖向荷载时在位完成测力传感器的更换,不改变桥梁的受力状态,且更换简单方便,更换后不影响测力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支座测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及其快速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地基沉降等因素,桥梁运营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梁体变位致使支座受力不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随时监测桥梁支座受力情况,带有智能测力功能的支座需求急迫。但目前行业内大部分技术存在测力元件损坏后无法更换,或者是测力元件更换时需要顶升梁体或者是更换后测力精度不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及其快速更换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支座测力元件存在损坏后无法更换、更换时需要顶升梁体、或者更换后测力精度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包括底盆、弹性体、承压板以及测力组件,所述底盆上设有盆腔,所述底盆的侧壁上开设有孔A,所述孔A与所述盆腔相连通;
所述测力组件包括测力头和测力传感器,二者相接触,所述测力头位于所述孔A内;
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盆腔内,所述承压板位于所述弹性体的上方,所述测力头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体的侧面抵接,所述底盆上设有止退装置,当需要更换所述测力传感器时,所述止退装置下移后能够与所述测力头的另一端抵接并保持固定。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支座测力模块具备桥梁支座受力监测功能,本发明可在测力模块受到竖向荷载时在位完成测力传感器的更换,不改变桥梁的受力状态,且更换简单方便,更换后不影响测力精度。
本发明的测力功能原理为:正常情况下止退装置与测力头分离,当承压板受到上部荷载时弹性体受到挤压并在弹性体内部产生各向相等的压强。弹性体再挤压测力头并将载荷传递给测力传感器。假设弹性体的受力面积为S1,测力头的受力面积为S2,弹性体的承压力为F1,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2,此时压强P=F1/S1=F2/S2,因F2,S1,S2均为已知,由此可以等效计算出F1值。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底盆的顶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安装有所述止退装置,所述止退装置能够在所述定位孔中上下移动;
所述测力头与所述测力传感器相连接的一端设有圆锥面,所述圆锥面与所述止退装置的端部相配合,所述止退装置下移后能够抵接在所述圆锥面上,阻止所述测力头后退。
正常测力时所述止退装置与所述测力头相分离,需要更换测力传感器时,利用所述止退装置与所述测力头圆锥面相配合,使得所述止退装置抵住所述测力头,便于后续更换测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止退装置可以是止退螺钉,所述止退螺钉在所述定位孔中与所述底盆螺纹连接。
所述止退螺钉便于调节,通过拧紧或拧松所述止退螺钉,即可实现所述止退螺钉的上下移动,即可实现所述止退装置与所述测力头相接触或相分离。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止退装置不限于止退螺钉,还可以采用其他杆件进行替换,能够实现上下移动,抵住测力头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