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90720.8 | 申请日: | 2022-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9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刘风光;祖琳;杜寅昌;王佑;吴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B60H3/06 | 分类号: | B60H3/06;B60H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夏舜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杀菌 车载 空气 | ||
本发明涉及滤芯相关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包括塑料外壳,所述塑料外壳的内部固定有铝合金罩,所述铝合金罩的底部固接有U型结构的第一进风管,所述铝合金罩的顶部固接有U型结构的第一出风管,所述铝合金罩的顶部内部和底部内壁均固定有交直流深紫外LED模组,两组所述交直流深紫外LED模组之间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杀菌单元;本发明能够在紫外线的辐照作用下,纳米银的电子被光激发,进而催化激活水中或空气中的氧,使其产生羟基自由基及负氧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负氧离子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能在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的增殖能力,加快细胞凋亡的速度,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滤芯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
背景技术
空气滤芯是一种过滤器,现有的空气滤芯杀菌不彻底,容易滋生细菌,长时间使用之后更容易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降低空调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因此需要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对上述问题作出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包括塑料外壳,所述塑料外壳的内部固定有铝合金罩,所述铝合金罩的底部固接有U型结构的第一进风管,所述铝合金罩的顶部固接有U型结构的第一出风管,所述铝合金罩的顶部内部和底部内壁均固定有交直流深紫外LED模组,两组所述交直流深紫外LED模组之间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分布的杀菌单元。
优选的,所述杀菌单元包括三组平行设置的固定框,固定框的外圈与铝合金罩的内壁固定,位于中间的固定框的内圈固定有负极抗菌过滤层,其余两组固定框的内圈均固定有正极抗菌过滤层。
优选的,所述正极抗菌过滤层由尼龙网纱布和复合纳米银线组成,其中正极抗菌过滤层的一边热压固定金属铜箔带,负极抗菌过滤层的结构与正极抗菌过滤层相同,金属铜箔带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连接;位于最两端的杀菌单元不与直流电源连接。
优选的,将尼龙丝线交互孔径为微米的尼龙网纱,依次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在超声清洗机中超声清洗次,每次超声min,然后捞出,在℃的烘箱中过夜干燥;将干燥后的尼龙网纱放入浓度为.mg/mL含有.%HPC的银纳米线浆液中,浸泡min后,取出沥干,再浸泡沥干,循环次后停止,再将提前制备好的含有铁纳米颗粒的溶液喷涂在沥干后的复合尼龙网纱上,烘干后即可得到本技术方案的正极抗菌过滤层和负极抗菌过滤层。
优选的,所述的交直流深紫外LED模组包括LED子模组和芯片驱动模块,每个LED子模组有-颗LED灯珠构成,每颗灯珠功率为-W,单个子模组功率的输出为-W,LED灯珠经过串并连接后与芯片驱动模块连通受芯片驱动模块控制LED灯珠发光工作,LED灯珠的发出的光波为-nm,LED模组的芯片驱动模块通过RS接口连接有本地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风管的一端固接有第二出风管,第二出风管的另一端固接有与塑料外壳固接的第三出风管,第一进风管的一端固接有第二进风管,第二进风管的另一端固接有与塑料外壳固接的第三进风管,且第三进风管与第三出风管沿塑料外壳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第三进风管与第三出风管的内圈均固接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本地控制器包括通信模块、开关控制模块、存储模块、监测和计量模块、电源模块,本地控制器通过RS接口连接有环境监测单元,环境监测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本地控制器通过RS接口控制交流直驱电路输出驱动LED模组的实时输出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一种高效杀菌除霾车载空气滤芯中,在紫外线的辐照作用下,纳米银的电子被光激发,进而催化激活水中或空气中的氧,使其产生羟基自由基及负氧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负氧离子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能在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的增殖能力,加快细胞凋亡的速度,从而达到抗菌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0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