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钒钛矿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96685.0 | 申请日: | 2022-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4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前;王忠英;张春雷;王启丞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13/02 | 分类号: | C21B13/02;C21B13/12;C21B13/14;C22B34/22;C22B34/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李红媛 |
地址: | 1551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钒钛矿气基竖炉 还原 电炉 方法 | ||
一种钒钛矿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属于钒钛矿综合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钒钛矿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本发明将钒钛球团矿在气基竖炉内还原,获得钒钛直接还原铁;钒钛直接还原铁在电炉内熔分还原,获得含钒铁水和钛渣,其特征在于向电炉内的熔态层中吹入还原气,还原气与钒、铁氧化物反应,生成钒、铁金属液和钛渣,钒、铁金属液进入铁水中;所述的熔态层包括铁水层、渣铁过渡层和渣层。本发明能降低电炉冶炼电耗,能提高钛渣品位,高碳铁中碳分布均匀,钒和铁的氧化物的还原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钒钛矿综合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钒钛矿气基竖炉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巨大,总体开发利用以高炉工序为主,非高炉法产量较低。整体钛和钒的回收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现有技术中,非高炉法优于高炉法,可实现全钒钛矿冶炼,铁、钒、钛回收率较高。非高炉冶炼法采用预还原(回转窑、转底炉、气基竖炉)-电炉法,其中由于气基竖炉设备产量大、技术环保,最有发展前景,气基竖炉-电炉法具体过程为:先将钒钛磁铁精矿进行还原,还原产品再配入焦炭、兰碳或煤在电炉内进行熔分和深度还原冶炼。
现有技术中,气基竖炉还原-电炉法主要有专利申请号CN201910859500.3、CN201210377607.2、CN201310216599.8、CN202010327329.4和CN201310372684.3,这些专利主要包括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制备、气基竖炉还原和电炉熔分部分。其中专利CN201910859500.3的电炉深还原是:将钒钛磁铁矿预还原球团装入电炉进行深还原,添加熔剂和配碳,熔分温度为1550℃~1650℃,分离得到含钒铁水和含钛炉渣。专利CN201310372684.3的金属化球团电炉熔分是:将金属化球团装入熔分电炉,熔分温度1600~1700℃,配碳量2~6%,炉渣碱度0.7~1.3,熔分时间50~70min,冶炼完毕通过出渣口排出熔分钛渣,通过出铁口排出含钒铁水;上述两个专利的缺点是:电炉深度还原钒氧化物时,采用配碳的方法,此种方法既增加电耗,又降低钛渣品位。专利CN201210377607.2是将还原产品送入电炉进行熔化和渣铁分离,熔分温度1500~1700℃,获得铁水和熔渣,不进行深度还原,钒钛进熔渣中,没有提到如何提取钒。专利CN201310216599.8是将热态直接还原铁热送至熔分电炉进行熔分还原,分离出钛渣并得到含钒铁水,没有介绍如何还原钒氧化物。专利CN202010327329.4通过n次“留渣出钢”,使钒渣富集在电炉内,达到一定量后加入熔剂和还原剂,进行炉渣还原操作,得到富钒铁水和终渣。此种工艺缺点是,1、随着留渣次数的增加,电炉容量逐渐减小,单炉铁水产量逐渐降低;2、电炉分为电弧炉和矿热炉,一个电炉既做熔分炉,又做还原炉,是不合理的,会产生极高电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钒钛矿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
本发明的钒钛矿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电炉熔分还原的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将钒钛球团矿在气基竖炉内还原,获得钒钛直接还原铁;钒钛直接还原铁在电炉内熔分还原,获得含钒铁水和钛渣,其特征在于向电炉内的熔态层中吹入还原气,还原气与钒、铁氧化物反应,生成钒、铁金属液和钛渣,钒、铁金属液进入铁水中;所述的熔态层包括铁水层、渣铁过渡层和渣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降低电炉冶炼电耗。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添加物料对钛渣品位的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降低电炉冶炼电耗:本发明通过还原气喷枪带入的还原气和高碳的钒钛直接还原铁带入的碳作为直接还原铁中钒、铁氧化物的还原剂,避免了煤作为还原剂带入的脉石量,以及对应配入的熔剂量,从而避免了熔融脉石和熔剂所消耗的电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966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