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结剂喷射3D打印制备WC-Co硬质合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2602.4 | 申请日: | 202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6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罗来马;汤俊宇;吴玉程;昝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16 | 分类号: | B22F10/16;B22F10/64;B33Y70/10;B33Y10/00;B33Y40/20;B22F3/10;B22F3/15;C22C1/05;C22C29/08 |
代理公司: | 合肥信诚兆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9 | 代理人: | 邓勇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喷射 打印 制备 wc co 硬质合金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WC‑Co硬质合金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粘结剂喷射3D打印制备WC‑Co硬质合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打印制得WC生坯、固化并计算WC生坯密度。步骤2:打印制得Co生坯、固化并计算生坯密度;步骤3:对WC生坯、Co生坯进行叠加,并进行脱脂、烧结+HIP,得到WC‑Co硬质合金。本发明采用分层设计取代了将Co块放置在顶部或底部进行熔渗的方法,将Co平均分配,保证每层WC之间至少隔着一层Co,使Co熔体在WC的整个平面上均匀分布,最大限度的减少Co向周围WC渗透的时间,同时上下层WC“生坯”中适量的Co不会造成WC生坯的坍塌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WC-Co硬质合金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粘结剂喷射3D打印制备WC-Co硬质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硬质合金是由如Fe,Co,Ni等金属粘结相和如WC,TaC,VC等金属碳化物组成。由硬质化合物WC和韧性粘结剂Co组成WC-Co系硬质合金占合金系统的一半以上。其优异的硬度、韧性、强度、抗磨损性能的结合,使WC-Co成为制造各种耐磨部件的首选材料。对与传统粉末冶金方法而言,从模具制作到机械加工,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WC-Co硬质合金部件是非常繁琐和昂贵的。然而,Additive Manufacting技术为这一系列复杂流程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方案。AM通过添加材料来生产零部件,无需模具成本直接成型,使得几何自由度和生产量大幅度提高。适用于金属的AM技术包括SLS,SLM,SEBM等,相比较这些与能量直接结合产生复杂冶金过程的AM技术,粘结剂喷射3D打印(BJ3DP)在低温下成型,采用粘结剂喷头选择性的喷出聚合物粘结剂,将粉末和粉末层粘结在一起,经过固化后形成“生坯”,随后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烧结。这种冷成型AM技术制备的WC-Co硬质合金避免了高能激光引起过热从而产生热裂纹,高温翘曲等缺陷。
目前,已有研究人员通过BJ3DP制备了WC-12%Co复合粉末生坯,经烧结和热等静压后得到了与SANDVIK公司制备的中等晶粒WC-12%Co合金相似的性能,但产品的收缩没有得到控制,达到了接近25%。与直接打印和烧结合金生坯相比,采用Co熔体渗透WC骨架来代替烧结的方式制备了WC-Co硬质合金,Co熔化后填补了粉末颗粒间的空隙,显著减小了硬质合金的收缩。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预先烧结WC骨架,否则Co渗透过程中会导致生坯的垮塌,使得部件很难保持原有的形状。长时间的预烧结将带来WC颗粒的长大,并且会生成烧结颈或闭孔,使得熔体不均匀地渗透。Co的放置位于WC骨架的顶部或底部,在高度方向上会导致成分分布的不均匀现象,顶部与底部这些长时间浸润在大量Co熔体中的区域,相较于其他区域也更容易产生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结剂喷射3D打印制备WC-Co硬质合金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粘结剂喷射3D打印制备WC-Co硬质合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打印制得WC生坯、固化并计算WC生坯密度。
在所述步骤1中,将WC粉体加入到3D打印机的料斗中打印,所述WC粉体的松装密度为7.5-10.5g/cm3,打印参数分别为粘结剂饱和度为50%-80%,层厚为60μm-100μm,粉末床温度为45℃-60℃,干燥时间为7-14s,WC生坯的长度范围设定为10-15mm,宽度设置为10-15mm,高度为2-5mm,打印完成后得到的WC生坯进行固化,打印完成的WC生坯在180℃-220℃的环境下进行固化,固化时间为3h-5h,去除粘结剂中的水分,测得WC生坯平均质量为在4-12g,可根据质量除以体积算出WC生坯的致密度范围为60%-75%(理论密度15.6g/cm3)。
步骤2:打印制得Co生坯、固化并计算Co生坯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26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