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支模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7196.0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8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谷军;袁忠海;张贞琴;李豪巍;彭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辰云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南若科技(重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C15/00;G01C9/06;G01L5/00;G01L1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刘裕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支模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安全监测领域,具体公开了高支模检测系统,包括若干立柱管、若干检测单元和处理器,检测单元包括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光线发生器、导光纤维和光线接收器,第一堵头与立柱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堵头与立柱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光线发生器、光线接收器和人机交互单元均与处理器电联接;导光纤维安装在立柱管内,导光纤维的一端与光线发生器连接,导光纤维的另一端与光线接收器相对,光线发生器安装在第一堵头上,光线接收器安装在第二堵头上。本方案中光线发生器、光线接收器、导光纤维和处理器能够持续地配合,对立柱管的状态能够实时地检测和反馈,便于快速对相应的立柱管进行调整,降低高支模坍塌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安全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支模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中存在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和分项工程,当出现搭设高度5m及以上、搭设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或者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时,均需要采用高支模作为支撑架作为混凝土模板的支撑。
高支模支撑架中包含有若干立杆和若干斜杆,其中立杆在安装后容易发生支撑力不足或支撑倾斜的情况,进而导致立柱的支撑不够稳定,容易引发高支模整体的形变和坍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当高支模支撑架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实时对高支模支撑架的情况进行情况监测,原有的检测方式是从立杆和斜杆的外部对若干立杆和斜杆的支撑角度进行测量,再将该数据与工人的经验相结合,形成相应的判断,难以同时对多根立杆进行同步的检测和判断,也就难以及时对高支模支撑架进行修整处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高支模检测系统,以解决难以实时了解立柱管支撑压力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高支模检测系统,包括若干立柱管和若干检测单元,还包括处理器和人机交互单元,检测单元包括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光线发生器、导光纤维和光线接收器,第一堵头与立柱管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堵头与立柱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光线发生器、光线接收器和人机交互单元均与处理器电联接;导光纤维安装在立柱管内,导光纤维的一端与光线发生器连接,导光纤维的另一端与光线接收器相对,光线发生器安装在第一堵头上,光线接收器安装在第二堵头上,或者,光线发生器安装在第二堵头上,光线接收器安装在第一堵头上。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为:在对混凝土模板进行支撑时,立柱管两端上的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端面处分别与上混凝土模板或下层的混凝土模板相抵,立柱管保持竖直状态,同时斜杆倾斜支护在混凝土模板之间,为混凝土模板提供稳定的支撑。
与此同时,光线发生器、光线接收器、处理器和人机交互单元均开启,光线发生器发出光线,导光纤维对光线进行传递,使得导光纤维的另一端处也有光线,而能够准确的传递至光线接收器处,当立柱管处于竖直支撑状态时,导光纤维导出的光线与光线接收器正对,光线接收器能将光线接收的信号传递至处理器中,同时施工人员从人机交互单元处获知立柱管处于竖直支撑状态;当立柱管出现倾斜状态时,柔性的导光纤维相对立柱管的轴线处于倾斜状态,进而导光纤维端部处与光线接收器处于错位状态,使得光线接收器无法接收到光线,处理器获知该倾斜状态后,能将其反馈至人机交互单元处,便于对相应立柱管的倾斜状态进行调整。
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光线发生器、光线接收器、导光纤维和处理器能够持续地配合,对立柱管的状态能够实时地检测和反馈,便于快速对相应的立柱管进行调整,降低高支模坍塌的风险。
进一步,检测单元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处理器电联接,压力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第一堵头或第二堵头远离立柱管的一端上。
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压力传感器能持续性的将层混凝土模板施加至立柱管上的压力数据传递至处理器中,能够及时的获知单个立柱管所承受地压力,避免该压力超过立柱管所能承受压力的限值,提高整个施工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辰云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南若科技(重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智辰云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南若科技(重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71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远红外吹风机
- 下一篇:铝液控温装置及铝液控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