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及修复地下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08407.2 | 申请日: | 202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6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蒲生彦;刘强;何雨明;余东;邓家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B09C1/00;C02F101/30;C02F103/06;C02F1/00;C02F1/28;C02F1/70 |
代理公司: | 北京之于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7 | 代理人: | 侯越玲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反应 耦合 循环 系统 修复 地下水 方法 | ||
1.一种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包括:
循环井主井单元(100),用于为地下水修复过程提供流通空间,
抽注水单元,用于为地下水流通提供动力,
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用于对受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
监测单元,用于对地下水修复过程进行数据监测,
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抽注水单元的抽吸作用使得在所述循环井主井单元(100)的内外空间能够形成循环水流(10),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能够以安装于所述循环水流(10)流通路径上的方式使地下水穿过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时完成污染物的至少部分去除,以通过所述循环水流(10)的多次循环流通使得地下水的水质达到设定阈值,
其中,基于所述监测单元对地下水修复过程的监测,以至少能够确定地下水修复进度及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的运行状态;
所述监测单元在对地下水质进行监测时是以发生预设水质单位变化量为驱动事件进行记录的;
所述预设水质单位变化量能够基于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的活性状态和/或地下水质总体情况进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井主井单元(100)的内部限定空间能够基于封隔器(5)的阻隔被划分为不直接连通的进水筛管(11)和出水筛管(4),其中,所述封隔器(5)能够为所述抽注水单元的抽水管(3)预留孔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筛管(11)和出水筛管(4)内壁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设置有作为透水结构的筛管管段,其中,所述进水筛管(11)和出水筛管(4)的筛管管段能够同侧开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注水单元能够基于抽注水泵(1)的抽吸作用将处于所述进水筛管(11)中的地下水卷吸至出水筛管(4),其中,所述抽注水泵(1)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通过所述抽水管(3)和注水管(2)连通于所述进水筛管(11)和所述出水筛管(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筛管(11)中的地下水被所述抽注水单元抽吸后形成的负压能够将周边土层的地下水以穿过相应的所述透水结构的筛管管段的方式卷入,所述出水筛管(4)内由于所述抽注水单元的引入而累积的地下水能够通过溢流的方式穿过相应的所述透水结构的筛管管段以流出所述出水筛管(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出水筛管(4)流出的地下水能够以渗透的方式穿过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以使得渗透而出的经过至少部分修复的地下水在所述进水筛管(11)的负压卷吸作用下再次进入所述循环井主井单元(100)的内部限定空间中,从而形成所述循环水流(10)位于所述循环井主井单元(100)外的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能够以靠近于所述出水筛管(4)的所述透水结构的筛管管段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循环井主井单元(100)周边,其中,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能够基于所述进水试筛管(11)和出水筛管(4)各自对应的所述透水结构的筛管管段的位置及结构确定安装的数量及安装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渗透反应墙耦合循环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能够配置为多层模块组件,沿地下水的流动方向观察,所述可渗透反应墙单元(9)包括渗透进水墙(903)、修复处理墙(905)和渗透出水墙(907),其中,所述修复处理墙(905)能够间隔排布有第一滤网(904)、活性填料和第二滤网(9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840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