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10019.8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5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喜博;张颖;马文静;耿远超;王凌芳;王文义;黄晚晴;刘兰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23K26/382 | 分类号: | B23K26/382;B23K26/064;B23K26/08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于晶晶 |
地址: | 62199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轴旋切 扫描 系统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激光旋切打孔技术领域,多轴旋切扫描系统包括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第三快反镜和F‑theta透镜,所述第一快反镜和第二快反镜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第一快反镜和第二快反镜镜像联动,所述第三快反镜对应F‑theta透镜设置,且第三快反镜与F‑theta透镜的主面的距离等于F‑theta透镜的焦距,光束依次经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第三快反镜入射至F‑theta透镜,并经F‑theta透镜透射聚焦至工作面,本发明通过控制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第三快反镜联动实现多种旋切扫描方式以及加工角度自由控制,实现光束由F‑theta透镜聚焦后光斑在工作面位置及锥角变化,相较于光楔模式具有可任意调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旋切打孔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高准确度微小孔逐步应用在各行业中,相应发展了多种微孔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电火花、化学腐蚀、超声波打孔等。随着高精度、大深径比、多材料等加工需求的提出,传统的微孔加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更高的微孔加工需求。激光钻孔凭借其效率高、极限孔径小、准确度高、成本低、几乎无材料选择性等优点,现已成为微孔加工的主流技术之一。
目前,激光钻孔最常用的加工方式为振镜扫描,可逐层环切扫描或螺旋扫描,但振镜扫描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改变入射激光的锥度,因此,在深孔加工制孔过程中,受焦斑发散、多次反射以及孔内等离子体等多因素的影响,材料烧蚀速率会随着制孔深度的增加急剧下降,振镜扫描无法制备较大深径比的零锥甚至倒锥孔。因此,得到高深径比(≧10:1)、加工质量高、零锥甚至倒锥的微孔是具有挑战的,对于此类需求,最合适的加工方法是采用旋切扫描技术,使光束绕光轴高速旋转,同时改变光束相对材料表面的倾角,从而实现从正锥到零锥甚至倒锥的变化。
常用的旋切扫描技术主要有四光楔扫描头、道威棱镜扫描头和平行平板扫描头等,通过光学器件折射实现使进入聚焦镜的光束进行适当的平移和倾斜,依靠高速电机的旋转使光束绕光轴旋转。旋切扫描打孔多采用双光楔、三光楔、四光楔、光楔组配合平板玻璃组以及道威棱镜等。旋切扫描通过光楔间的角度变化,控制激光光束通过光楔后的出射角变化,从而在加工面上形成一个旋切扫描螺旋线,控制激光光束通过光楔后的离轴,形成不同锥角入射,最终实现微孔加工。但是,由于旋切扫描装置的旋转速度基本不变,每圈的旋转时间基本一致,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不变时,内圈单位面积上的激光能量就会比外圈高,会出现旋切扫描螺旋线内圈部分比外圈部分先打穿的情况,造成对壁损伤。如果保持线速度一致,内圈转速会过大,对于光楔等旋转运动而言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包括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第三快反镜和F-theta透镜(即激光扫描聚焦镜),所述第一快反镜和第二快反镜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第一快反镜和第二快反镜镜像联动,所述第三快反镜对应F-theta透镜设置,且第三快反镜与F-theta透镜的主面的距离等于F-theta透镜的焦距,光束依次经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第三快反镜入射至F-theta透镜,并经F-theta透镜透射聚焦至工作面。
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轴旋切扫描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根据旋切扫描方式,确定经F-theta透镜透射聚焦至工作面的光斑坐标,其中,x表示X轴上的位移量,y表示Y轴上的位移量、θx表示锥角在X轴上的分量,θy表示锥角在Y轴上的分量,所述锥角表示光束入射至工作面的入射角;
步骤S200、根据步骤S100确定的光斑坐标,确定第一快反镜、第二快反镜和第三快反镜的加载电压。
进一步,控制第三快反镜实现光束加工位置变化,控制第一快反镜和第二快反镜镜像联动实现锥角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00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启动电池外壳焊接机
- 下一篇:一种附带风机叶轮除尘清洁机构的通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