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7400.7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8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郭彩霞;周博;林红威;闫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40;E21D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刘江琳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frp 网格 混凝土 uhpc 加固 隧道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固隧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设计要求,工厂制备FRP网格,对待加固隧道衬砌结构(1)的表面进行清理,进行凿毛处理,露出骨料;
S2:在待加固隧道衬砌结构加固面上涂刷环氧树脂胶(2),待环氧树脂胶(2)干燥后安装FRP网格(3),使用螺栓(4)将FRP网格(3)固定在隧道衬砌结构(1)的内表面上;
S3:按照设计要求拌合超高性能混凝土(5),将拌好的超高性能混凝土(5)现浇、喷射或抹在固定有FRP网格(3)的加固区;
S4:对超高性能混凝土(5)进行常温保湿养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RP网格(3)的材料为芳纶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或玄武岩纤维等,所述FRP网格(3)的厚度为1-5mm,且FRP网格(3)的网格间距为50-100mm,所述FRP网格(3)和隧道衬砌结构(1)的内表面之间使用垫块控制最小间距2-3mm,所述环氧树脂胶(2)的涂层厚度为0.1-0.5mm,所述FRP网格(3)的超高性能混凝土(5)保护层厚度为12-20mm。
3.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固隧道的装置适用于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方法,所述加固隧道的装置包括履带底盘(6)、液压升降台(7)、箱体(8)、电机(9)、四瓣转杆(10)、安装板(12)、顶柱(13)和凿毛刀(14);所述履带底盘(6)的顶面安装有液压升降台(7),所述液压升降台(7)的顶面固接有箱体(8),所述箱体(8)的外壁一侧固接有电机(9),所述电机(9)的转轴转动贯穿箱体(8)的侧壁,所述箱体(8)的内部一侧转动安装有四瓣转杆(10),所述四瓣转杆(10)的一端与电机(9)的转轴固接,所述箱体(8)的内壁靠近四瓣转杆(10)的一侧顶部固接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的内部滑动安装有多个顶柱(13),所述顶柱(13)的底端与四瓣转杆(10)的外壁滑动配合,所述顶柱(13)的顶面固接有凿毛刀(14),所述凿毛刀(14)的顶面与隧道衬砌结构(1)的顶面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柱(13)的底部环板外圈顶面与安装板(12)的底面之间固接有多个一号弹簧(15),所述四瓣转杆(10)的外壁开设有多个环槽(16),所述四瓣转杆(10)的底端固接有导板(17),所述导板(17)的外圈转动安装有多个滚珠,所述导板(17)的底面与环槽(16)的内壁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柱(13)的顶面固接有挡板(18),所述挡板(18)的两侧滑动安装有滑杆(19),所述滑杆(19)的顶端与凿毛刀(14)的底面固接,所述滑杆(19)的外圈套设有二号弹簧(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凿毛刀(14)的顶面栓接有多个底座(21),所述底座(21)的内部滑动安装有顶锥(22),所述顶锥(22)的顶部外圈固接有多个突刺(23),所述顶锥(22)的底面外圈与底座(21)的内部底面之间固接有多个三号弹簧(2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FRP网格和混凝土UHPC加固隧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8)的中部固接有隔板(25),所述隔板(25)的侧面与安装板(12)的侧面固接,所述隔板(25)的顶面固接有弹性推刀(26),所述弹性推刀(26)向凿毛刀(14)的一侧弯曲,所述弹性推刀(26)的中部开设有多个通槽(27),所述凿毛刀(14)的侧壁与通槽(27)的内壁滑动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740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流体压力的智能球阀
- 下一篇:木材抗压强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