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热器及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7958.5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3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肖赋;王盛卫;林垚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5B35/02 | 分类号: | F25B35/02;F25B15/02;F28D2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温宏梅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三相 吸收 蓄能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及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所述换热器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溶液输入管道、溶液通道单元和溶液输出管道,与所述溶液输入管道连通的水蒸气管道,以及依次串联连接的流体输入管道、换热通道单元和流体输出管道;所述溶液通道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溶液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换热通道;每个溶液通道至少与一个换热通道相接触,且溶液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换热通道的横截面积。本发明所述换热器采用具有不同横截面积的溶液通道与换热通道,在保证换热流体在换热通道内正常流动的前提下,扩大溶液通道的横截面积,避免溶液析出的晶体阻塞溶液通道,提升了所述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能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
背景技术
吸收式蓄能技术作为一项蓄能密度高、蓄能时期漏热小的高效节能的蓄能技术,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具有比气-液两相吸收式更高的蓄能密度,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吸收式蓄能系统使用的换热器具有相接触的溶液通道和换热流体通道,通过溶液通道内的溶液对换热流体通道内的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实现换热流体通道内流体的供热或供冷。溶液通道和换热流体通道多采用横截面积相同的通道制作而成,其对换热流体的流动不会产生影响,然而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需要让工质对工作在更大的浓度差范围内,其工质对的浓度可超过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该工况下溶液中会析出晶体,带晶体的蓄能工质对在溶液通道内流动时,会造成溶液通道的阻塞,从而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下。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换热器及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旨在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溶液输入管道、溶液通道单元和溶液输出管道,与所述溶液输入管道连通的水蒸气管道,以及依次串联连接的流体输入管道、换热通道单元和流体输出管道;其中,所述溶液通道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溶液通道;所述换热通道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换热通道;每个溶液通道至少与一个换热通道相接触,且溶液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换热通道的横截面积。
所述换热器,其中,溶液通道与换热通道依次交替布置,且相邻两个溶液通道与换热通道相互贴合。
所述换热器,其中,溶液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换热通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换热器,其中,所述溶液输入管道靠近所述流体输出管道,且所述溶液输出管道靠近所述流体输入管道,以使溶液通道内介质流向与换热通道内介质流向相反。
所述换热器,其中,所述溶液输入管道与所述溶液通道单元之间设置有布液器,所述布液器具有一个进口以及多个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溶液输入管道连通,出口与溶液通道一一对应连通。
一种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其包括由第一水箱、溶液发生吸收器、溶液罐和溶液泵构成的溶液发生吸收侧,其中,所述溶液发生吸收器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水箱的进口与所述流体输出管道连通,出口与所述流体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溶液罐的出口通过所述溶液泵与所述溶液输入管道连通,进口与所述溶液输出管道连通。
所述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其中,所述溶液泵为蠕动泵。
所述三相吸收式蓄能系统,其还包括第二水箱、制冷剂罐和蒸发冷凝器;所述蒸发冷凝器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二水箱的进口与所述流体输出管道连通,出口与所述流体输入管道连通;所述制冷剂罐的进口与所述溶液输出管道连通,出口与所述溶液输入管道连通;所述水蒸气管道与所述溶液发生吸收侧的水蒸气管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79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