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道管廊的非法入侵控制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31975.4 | 申请日: | 2022-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83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孙维;孙中光;凌渝;田川;梁帅;张建鑫;鄢天强;谭一川;钟宇;王超;彭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7/06 | 分类号: | G08B7/06;G08B13/196;G08B13/00;G07C1/20;G08B25/08;H04N5/225;H04N5/232;H04N7/18;H05B47/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陈家辉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道 非法 入侵 控制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隧道管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管廊的非法入侵控制管理系统,包括照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非法入侵系统,所述照明系统包括若干可分别进行亮度调节的照明灯,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若干带有云台的摄像头,所述非法入侵系统包括设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风口或逃生口的传感器组件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传感器组件采集的入侵触发数据;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否被入侵。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入侵警报信息和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发送到控制中心。本发明能够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非法入侵进行低成本的控制管理,同时便于为工作人员及时抓住入侵人员提供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隧道管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管廊的非法入侵控制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城市地下管廊可有效杜绝“拉链马路”现象,让工作人员无需反复开挖路面,只需在城市地下管廊中就可对各类管线进行抢修、维护、扩容改造等,大大缩减了管线抢修时间,同时不影响正常道路交通。
城市地下管廊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一般需要封闭管理,以防止非法入侵,对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造成破坏,影响城市机能的正常运转。而现有技术中,防止非法入侵的方式一般为:采用若干监控摄像头进行监控管理,但是城市地下管廊长度较长,一般为十多公里甚至数十公里,需划分为数十个监控分区,因此需要安装的摄像头多,需要观察监控画面的人手也多。而且若想抓住入侵人员,及时避免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遭到破坏,则需无死角的设置监控摄像头,以及安排大量人手导致其设备成本、人力成本高昂。
在其他现有技术中,也有在人员出入口、通风口和投料口等容易出现非工作人员入侵的位置,设置入侵报警探测装置和声光报警器等检测设备,但是目前采用的红外对射装置与红外探测器在管廊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不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且容易产生误报情况即不能识别出工作人员与非工作入侵人员,为工作人员及时抓住入侵人员无法提供有效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管廊的非法入侵控制管理系统,能够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非法入侵进行低成本的控制管理,同时便于为工作人员及时抓住入侵人员提供便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道管廊的非法入侵控制管理系统,包括照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非法入侵系统,所述照明系统包括若干设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且可分别进行亮度调节的照明灯,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若干设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且带有云台的摄像头,所述非法入侵系统包括设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风口或逃生口的传感器组件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传感器组件采集的入侵触发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入侵触发数据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否被入侵,若是,则生成入侵警报信息并记录入侵位置信息;还用于根据入侵位置信息生成联动照明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非法入侵者进行定位的定位控制指令,所述定位控制指令包括控制照明灯明暗变化的灯光定位指令和控制摄像头进行定位跟踪的摄像头控制指令。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入侵警报信息和摄像头的监控画面发送到控制中心。
原理及优点:
1.传感器组件的设置,由于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风口和逃生口,当入侵者从通风口或逃生口入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时,传感器组件采集到的入侵触发数据会发生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方便分析是有存在入侵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19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