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离子色谱和质谱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34411.6 | 申请日: | 202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5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64;G01N30/9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大田律师事务所 11941 | 代理人: | 姜义民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乳酸 脂肪酸 离子 色谱 联用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离子色谱和质谱联用系统,包括离子抑制器、pH监测器、第一分流器、第二分流器、补液泵和补液池;所述离子抑制器的入口与离子色谱柱出口相连通;所述离子抑制器的出口分别与pH监测器的pH值探头和第一分流器的第一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分流器的第一接口与离子抑制器的出口相连通、第二接口与补液池的补液泵相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二分流器的第一接口和pH监测器的pH值探头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器的第一接口与第一分流器的第三接口和pH监测器的pH值探头相连通、第二接口与质谱入口相连通、第三接口与废液池相连通。本发明可以简化大量的预处理操作,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又称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fatty acids,VFA),通常是指碳原子数小于6的有机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近年来,短链脂肪酸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产物之一,短链脂肪酸对免疫应答、能量供给、糖脂代谢调节有重要作用,并且其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具有重要前景。此外,乳酸作为肠道菌群重要的产物以及青储饲料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人们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以及离子色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虽然能不经衍生化,直接分析样品中的短链脂肪酸,但其要求待测样品的溶剂为有机试剂,而人们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微生物发酵液或血清样本等,其溶剂为水,直接气质进样分析会导致检测重复性差,无法进行准确定量分析。而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进行预处理,由于进样时乙酸乙酯在气相进样口的高温条件下会有少量分解,导致分析乙酸乙酯的空白样品时,也会检测到乙酸峰,造成检测实际样品时乙酸测量误差。而离子色谱法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其一般使用电导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导致其定量精度受到怀疑。此外,乳酸作为不易挥发的小分子有机酸,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时,需要进行衍生化预处理,该方法费时费力。而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时又会出现定量不准确的问题。因此,人们急需开发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用于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快速分析。
离子色谱质谱法是一种新兴检测方法,目前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本文采用离子色谱质谱技术对乳酸和短链脂肪酸进行分析,可以简化大量的预处理操作,提高检测效率,并有效地去除基体杂质干扰和假阳性现象,大大提高了灵敏度,适用于人体和动物尿液、粪便、组织、血清以及微生物发酵产物等多种生物样本中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检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利用离子色谱质谱联用,解决了离子色谱及气质联用等无法快速准确对人体和动物尿液、粪便、组织、血清以及微生物发酵产物等多种生物样本中的乳酸和短链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离子色谱和质谱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离子色谱柱柱后流出的淋洗液经过抑制器后变为偏中性的抑制液;抑制液进入检测器;检测器流出的液体与补充液在第一分流器中混合;第一分流器的流出液体进入第二分流器,第二分流器的混合液体一部分以符合质谱要求的流速进入质谱仪器。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抑制器为阴离子抑制器;所述阴离子抑制器依据淋洗液确定。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器为电导检测器;所述电导检测器依据待测物确定。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补充液是依据检测器或抑制器出口溶液的pH值确定;所述补充液为乙腈、甲醇和甲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液。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离子色谱柱柱后流出的淋洗液是微生物发酵菌液经过离子色谱柱流出的淋洗液;所述微生物发酵菌液是乳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混合液。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离子色谱柱是SH-AP-4色谱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44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