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边射端射可重构的平面微带贴片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40004.6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9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丹华;曹文权;马文宇;王闯;王培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9/04 | 分类号: | H01Q9/04;H01Q9/16;H01Q23/00;H01Q3/34;H01Q1/48;H01Q1/22;H01Q1/24;H01Q1/28;H01Q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刘一霖 |
地址: | 210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边射端射可重构 平面 微带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边射端射可重构的平面微带贴片天线,包括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巴伦结构、馈电金属条带、开关控制电路和两个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作为反射器,确保天线工作在边射模式时向上辐射;巴伦结构中心对称,实现平衡非平衡转换;馈电金属条带,对两个偶极子单元进行馈电;开关控制电路,控制两个偶极子之间的相位差,实现边射端射可重构;两个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能够实现较好的天线增益和方向特性。本发明通过开关电路控制两个偶极子辐射单元的工作相位,实现了边射端射可重构的辐射特性,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在未来射频识别、汽车、飞机雷达、隧道通信等系统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带天线,尤其是一种具有边射端射可重构的平面微带贴片天线。
背景技术
现代通信系统需要同时满足大容量、超宽带、多功能等需求,这使得同一载体平台上子系统的数目剧增。而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出入必经通道,其需求数量不可避免地增加。天线数目的增加与降低系统成本、减轻重量、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等需求产生很大的矛盾,这制约着通信系统进一步朝大容量、超宽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和应用。
可重构天线通过利用 PIN 二极管、MEMS 开关、MESFET 开关、可变电容等的状态改变可以实现天线不同性能之间的切换,使天线适应环境变化时对通信的不同需求。其中,辐射方向图是量化天线发射或接收特性的重要参量。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可以在保持天线的极化方式和工作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方向图形状或主波束辐射方向。如果可以设计一款边射端射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就可以很好地满足射频识别、汽车、飞机雷达、和隧道通信等对方向图的应用要求。
如何设计实现上述性能的天线,成为新的关注点。虽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边射端射可重构天线,但是既要保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又要实现稳定的辐射特性,对天线设计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特别是既要实现天线在同一频率不同方向上稳定的辐射特性,又要保证结构紧凑易加工,成为了天线工程师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一种具有边射端射可重构的平面微带贴片天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边射端射可重构的平面微带贴片天线,包括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巴伦结构、馈电金属条带、开关控制电路和两个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
巴伦结构、馈电金属条带、开关控制电路和两个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均置于一块介质板上固定,具体位置分布为:巴伦结构成中心对称置于介质板的下层;馈电金属条带位于介质板的上下两侧,连接两个偶极子;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馈电金属条带上,并在介质板的上下表面对称铺设;两个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位于介质板的左右两侧,每个偶极子上下交错分布在介质板上;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位于介质板下方10mm处;
馈电金属条带分别与周期性开槽的偶极子辐射单元连接,从而实现馈电;结合上下两侧设置的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对所述偶极子辐射单元馈电相位进行控制,实现天线的边射端射可重构特性;
所述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与介质板对正放置,前后两侧上下对应刻蚀一组圆形空气化通孔,用塑料螺钉固定。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介质板为单层介质基片,长度为160mm,宽度为150mm,厚度为0.5mm。
优选的是,本发明中心开槽的金属地板长为160mm,宽为150mm,厚度为1.0mm,且中心所开圆槽半径为5mm。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巴伦结构由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对称分布在所述馈电金属条带两侧,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60mm。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馈电金属条带可分为同向馈电和反相馈电两部分,线宽为5mm。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开关控制电路位于所述馈电金属条带上,由PIN二极管和保护电路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00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