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75027.0 | 申请日: | 2022-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99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谭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B23K26/7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徐秦中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工用 吸附 定位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球吸附模块(1)和设置在微球吸附模块(1)上方的微球视觉定位模块(2),微球视觉定位模块(2)的成像光轴对准吸附在微球吸附模块(1)上的微球(3)的中心;
所述微球吸附模块(1)包括通过气管依次连接的泄压阀(11)、真空吸附腔(12)、单向阀(13)、精密调压阀(14)和真空发生器(15),以及与真空发生器(15)另一入口连接通过气管连接的空气压缩机(16);
所述空气压缩机(16)产生压缩空气进入真空发生器(15)后产生空气负压,真空吸附腔(12)腔内的空气沿着单向阀(13)、精密调压阀(14)至真空发生器(15)中,使真空吸附腔(12)变为真空;
所述真空吸附腔(12)用于吸附微球(3);
所述微球视觉定位模块(2)用于通过对微球(3)成像实现对微球(3)的定位;
所述真空吸附腔(12)包括密封连接的上玻璃板(121)、下玻璃板(123)以及设置在上玻璃板(121)与下玻璃板(123)之间的支撑座(122);所述上玻璃板(121)的中心位置用于设置微球(3);
所述微球视觉定位模块(2)包括CCD相机(21)、远心成像镜头(22)、分光镜(23)、第一反射镜(24)、第二反射镜(25)、第一背光源(26)和第二背光源(27);
所述远心成像镜头(22)设置在CCD相机(21)的下端,远心成像镜头(22)的光轴对准微球(3)的中心;所述分光镜(23)设置在远心成像镜头(22)的正下方,位于远心成像镜头(22)和微球(3)之间;
所述第二反射镜(25)设置在真空吸附腔(12)的一侧,且至少一半位于上玻璃板(121)以上,第二反射镜(25)与上玻璃板(121)所在平面的夹角呈45°;
所述第一反射镜(24)设置在第二反射镜(25)的上方,且与第二反射镜(25)垂直设置,第一反射镜(24)与分光镜(23)平行设置且分光镜(23)位于第一反射镜(24)的反射光路上;
第一背光源(26)设置在真空吸附腔(12)的另一侧,且至少一半位于上玻璃板(121)以上,第二背光源(27)设置在下玻璃板(123)的下方,且与下玻璃板(123)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真空吸附腔(12)的两侧均开设通孔,分别密封连接泄压阀(11)和单向阀(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玻璃板(121)中心开设用于吸附微球(3)的漏斗形微孔;
所述微孔的上部为斜沉孔,大端直径为0.7mm,倾角为60°;
所述微孔的下部为直通孔,直径为0.5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沉孔的表面涂有弹性胶层(12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心成像镜头(22)的放大倍率为三倍;
所述分光镜(23)的反射率为50%,透射率为50%;
所述第一反射镜(24)、第二反射镜(25)的反射率均优于99%;
所述第一背光源(26)、第二背光源(27)均为平面白色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压缩机(16)的排气压力为0.8MPa;
所述真空发生器(15)的最高真空度为88KPa;
所述精密调压阀(14)用于调节真空吸附腔(12)内的气压,调节范围为-100Pa至-1.3KPa。
7.一种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搭建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激光加工用微球吸附定位装置;
步骤2、对微球(3)进行X-Y平面方向定位;
关闭第一背光源(26),打开第二背光源(27),此时第二背光源(27)发射的照明光穿过真空吸附腔(12)的下玻璃板(123)和上玻璃板(121),光束经过微球(3)后具有微球外轮廓信息,光束通过分光镜(23)后进入远心成像镜头(22),并最终在CCD相机(21)上形成微球外轮廓图像,通过图像可以识别出微球(3)的中心,从而确定微球(3)在X-Y平面的位置;
步骤3、对微球(3)进行Z向定位;
打开第一背光源(26),关闭第二背光源(27),此时第一背光源(26)发出的照明光通过微球(3)后经过第二反射镜(25)和第一反射镜(24),光束通过分光镜(23)后进入远心成像镜头(22),并最终在CCD相机(21)上形成微球外轮廓图像,通过图像可以识别出微球(3)的顶部,从而确定微球(3)顶点在Z向的位置;
步骤4、通过X-Y-Z向的定位,即可得到微球(3)顶点的位置信息,实现微球(3)的吸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750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