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7442.8 | 申请日: | 202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0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翾;何贤强;潘天峰;李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成像 控制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水面上方的控制单元(1)和甲板单元(2)以及位于水面下方的剖面单元;所述控制单元(1)通过数据线与甲板单元(2)相连,用于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所述剖面单元包括成像器材、保护支架(4)和密封舱(5);所述甲板单元(2)通过通讯承重电缆(3)能向所述成像器材供电和传输控制信号,并将成像器材采集到的数据和图像收集;所述成像器材固定于密封舱(5)内部,密封舱(5)上封闭设有透视窗(522),成像器材的采集端能通过透视窗(522)对外进行图像采集;密封舱(5)外设有保护支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1)为计算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舱(5)包括上盖板(51)、下盖板(52)和桶身(53),三者共同围成封闭腔室;所述上盖板(51)上设有若干水密接头(512)和用于平衡封闭腔室内外气压的泄压阀(513),水密接头(512)用于信号连接和集成;所述下盖板(52)内侧设有用于固定成像器材的固定支架(523),下盖板(52)上还设有透视窗(522);所述桶身(53)外壁沿周向设有至少三个向外凸起的侧边条(531),侧边条(531)上设有用于固定温度和盐度探头以及倾角探头的固定器(5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51)底部设有用于与桶身(53)一端封闭相连的第一密封圈(541),下盖板(52)顶部设有用于与桶身(53)另一端封闭相连的第二密封圈(542);所述侧边条(531)沿桶身(53)轴向设置,两端分别与上盖板(51)和下盖板(52)通过螺丝连接,以实现上盖板(51)、下盖板(52)和桶身(53)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51)内侧还固定有数据集成电路,用于将成像器材、温度和盐度探头以及倾角探头的数据集成,并通过水密接头(512)与通讯承重电缆(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身(53)为亚克力材质,透视窗(522)为bk7玻璃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架(4)包括保护支架主体(41)和底座(42);所述底座(42)包括上下两个同轴固定连接且具有间隔的上圆环片(421)和下圆环片(422),上圆环片(421)顶部用于放置密封舱(5),通过下圆环片(422)垫高密封舱(5)以保护透视窗(522);所述保护支架主体(41)包括固定环(411)和连接杆(412),上圆环片(421)周向均匀固定有若干竖向的连接杆(412);所有连接杆(412)的一端与上圆环片(421)的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固定环(411)上;上圆环片(421)、连接杆(412)和固定环(411)共同围成内部用于承装密封舱(5)的框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支架主体(41)和底座(42)均采用钢材制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下成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411)顶部还设有用于固定通讯承重电缆(3)的抓握部(43);位于固定器(532)外侧的相邻连接杆(412)之间还沿轴向间隔设有若干向外凸起的弧形杆(413),弧形杆(413)用于保护温度和盐度探头以及倾角探头。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水下成像控制系统的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首先将成像器材固定安装于密封舱(5)内,并将通讯承重电缆(3)通过上盖板的水密接头(512)和数据集成电路与成像器材及探头相连,保证密封舱(5)的封闭性;随后将通讯承重电缆(3)与甲板单元(2)相连,甲板单元(2)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单元(1)相连,完成信号通路的连接;成像器材通过透视窗(522)能对外进行图像采集,随后将采集的数据和图像通过信号通路传递至控制单元(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74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