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尿素催化水解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98858.X | 申请日: | 202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5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西孟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08 | 分类号: | C01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27 | 代理人: | 王影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尿素 催化 水解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新型尿素催化水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尿素水解反应器中加入磷酸盐混合物作为催化剂,并将质量浓度为50%的尿素溶液送至尿素水解反应器,控制尿素水解反应器的温度在130-140℃,压力在0.35-0.55MPa,尿素进行催化水解,磷酸盐混合物为不同配比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铵混合物,装填量为水解器体积的5%-10%,尿素溶液的装载量为水解器体积的50%,磷酸二氢铵在磷酸盐混合物中所占比例为50-70%,磷酸二氢钾在磷酸盐混合物中所占比例为10-20%,磷酸氢二铵在磷酸盐混合物中所占比例为20-30%。
2.一种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解器(1)、汽水分离器(2)、尿素管线(4)以及换热器(3),汽水分离器(2)位于水解器(1)的上方、与水解器(1)相连通,换热器(3)通过螺栓紧固件(5)固定在水解器(1)内部,尿素管线(4)设置于水解器(1)内,尿素管线(4)上设置有管道开孔(32),管道开孔(32)与水解器(1)相连通,尿素管线(4)与溶液入口(19)相连接,催化剂溶液和尿素溶液依次通过溶液入口(19)进入到水解器(1)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开孔(32)的开孔方位与竖直方向成40-50°角,冲向为换热管(3)所在的方向,开孔大小为¢10-15mm,开孔个数为10-20个。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器(1)内设置角钢支架(26)支撑尿素管线(4),尿素管线(4)和换热器(3)设置在水解器(1)二分之一液位以下;换热器(3)通过螺栓紧固件(5)固定在水解器(1)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上方设置有蒸汽入口(6),换热器(3)的下方设置有疏水出口(7),水解器(1)上方设置有气相泄压出口(8),气相泄压出口(8)上设置有安全阀,水解器(1)下方设置有废液出口(9)。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器(1)上安装有导波雷达液位计一(10)、导波雷达液位计二(11)、导波雷达液位计三(12);水解器(1)上安装有热电阻一(13、热电阻二(14、热电阻三(15);水解器(1)上安装有压力变送器一(16)、压力变送器二(17)、压力变送器三(18)。
7.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器(1)上的尿素管线(4)通过法兰(20)与外系统的尿素管线进行法兰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系统的尿素管线依次通过法兰(20)、加强管(21)、接管(22)、弯头(23)、接管(24)与水解器(1)内的尿素管线(4)上面的三通(25)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尿素管线(4)上依次包括接管一(27)、接管二(28)和管帽(29)。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尿素催化水解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方法为:催化剂溶液和尿素溶液依次分别通过溶液入口(19)进入到水解器(1)内,然后165-180℃的饱和蒸汽通过蒸汽入口(6)进入到换热器(3)内,换热完的疏水通过疏水出口(7)排出;水解器(1)内的尿素溶液被加热到130-140℃之间分解生成产品气,产品气通过产品气出口(32)排出;水解器(1)上的压力大过1.2MPa时,气相泄压出口(8)上的安全阀打开,对水解器(1)进行气相泄压;水解器运行一段时间底部排污,尿素废液等物质从废液出口(9)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9885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镜面显示器
- 下一篇:一种水陆两栖式应急救援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