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内阻故障检测的方法、装置及管理单元和电池包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2295.7 | 申请日: | 202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2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G01R31/389;G01R31/392;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江苏银创律师事务所 32242 | 代理人: | 孙计良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内阻 故障 检测 方法 装置 管理 单元 | ||
本发明公开了电池包内阻故障检测的方法、装置及管理单元和电池包。该电池包内阻是由两个差别最大的充电荷电状态值之差结合充电时间计算得到电池包等效内阻。该电池包等效内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若等效内阻阻值过小,电池包内可能存在电池短路的风险;另一方面,若等效内阻阻值过小,电池包内各个电池之间同步性太差,说明存在某些个电池老化严重,存在故障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包的电池管理单元和电池包故障分析。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的供能部件,通常由若干锂离子电池连接而成。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特性存在起火爆炸等安全性风险。尤其对于汽车而言,这种安全性尤为重要。若汽车在行使过程中出现这种安全性风险直接威胁乘车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电池包故障检测非常重要。
电池包故障检测分为实时检测和风险评估。电池包故障实时检测通常通过检测电池包工作时各个电池的温度所实现。风险评估不是实时的,通常通过逐个测试电池各项性能等判断电池是否存在安全性风险。一方面,这样的风险评估通常需要专用工具,而电动汽车本身无法配备有这种专有工具;另一方面,电动汽车本身也无法为电池包内的每个电池逐个测量电池的各项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电池包故障检测。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包内阻故障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用于:接收电池包充电前和充电后的各个电池的电池电压,并获取充电时长t;
步骤S2,用于:根据电池包充电前和充电后的各个电池的电池电压,找出V1Max(Index1Max)、V1Min(Index1Min)、V2Max(Index2Max)、V2Min(Index2Min);其中,
V1Max(Index1Max)表示充电前最大的电池电压,Index1Max表示该电池的标识;
V1Min (Index1Min) 表示充电前最小的电池电压,Index1Min表示该电池的标识;
V2Max(Index2Max)表示充电后最大的电池电压,Index2Max表示该电池的标识;
V2Min (Index2Min) 表示充电后最小的电池电压,Index2Min表示该电池的标识;
步骤S3,用于:若Index1Max和Index2Max相等并且Index1Min和Index2Min相等,则计算电池包内阻:R=Q×t÷SocOffset÷C÷C;
其中,R为电池包内阻,Q为电池包总电量,t为充电时长,C为电池满电时的电荷量,SocOffset= Soc2Max-Soc1Max-Soc2Min +Soc1Min;
Soc2Max、Soc1Max、Soc2Min和Soc1Min分别为V2Max(Index2Max)、V1Max(Index1Max)、V2Min(Index2Min)和V1Min(Index1Min)根据荷电状态和电压对照表计算得到的荷电状态值;
步骤S4,用于:若电池包内阻R小于M,则记录故障;其中M为预先设定的阈值。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包内阻故障检测的方法,所述步骤S1包括:
步骤S11,用于:在电池包开始充电前,接收各个电池的电池电压;
步骤S12,用于:在电池包充电完成后,记录充电时长t,并接收各个电池的电池电压;
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用于:根据电池包充电前所接收的各个电池的电池电压,找出V1Max(Index1Max)、V1Min(Index1Min) ,并存储V1Max(Index1Max)和V1Min(Index1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22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